第(1/3)页 最近几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很多人对所谓的欧洲电影节、奥斯卡之类的东西祛魅了… 大家发现无论是欧洲电影节,还是北美电影奖,政治正确是一部影片入围的最大buff。 比如LGBT群体、女性主义、少数民族、边缘地区、抨击体制与政治隐喻的题材等。 咱就说四次入围戛纳电影节次要单元的魏书钧导演,国内舆论均奉其为“戛纳嫡系”。 其事业运却在近期急转直下,执导的三部新片均未能进入“三大”。 为啥啊? 因为他不搞命题作文了! 首次入围戛纳的《延边少年》,主角是农村的朝鲜族少年,这种选题与创作很容易获得戛纳的青睐。 但后来,他开始拍别的题材了! 《青春梦》、《白鹤亮翅》还有《阳光俱乐部》… 一听名字就知道跟政治正确不沾边… 相对而言,亚洲电影在欧洲三大并不占主流… 其实东亚三国的创作人也深知这个道理。 这些年,咱们的上海与北京国际电影节、日苯的东京国际电影节、韩国的釜山国际电影节一直有种“互帮互助”的趋势,互相提名并褒奖了对方的很多电影,希望建立起一个属于亚洲人的电影审美体系。 奈何在外的整体声量都一般。 因为好坏的标准在他们手里! 至于获奖标准,三大的评委为10人左右,小规模投票,评委主席决定评票规则,所以评委的权力很大。其中有没有本国评委或者是对该国有好感的评委非常重要。 张艺某算是最牛逼的——《香魂女》、《喜宴》共同拿了金熊奖。 张艺某是那年评委会主席,他说了如果两部电影一起获奖对于中国人来说非常有意义,提议两部电影一起拿金熊——柏林墙倒塌的地方,两岸一家。 当年的柏林电影节更讲政治,这番话成功打动评委。 所以,江闻的《太阳照常升起》入围威尼斯电影节,江闻说了‘谋事在人,成事在谋’——那年评委会主席就是张艺某,不过张艺某把金狮奖颁给了《色戒》,《太阳照常升起》一奖未拿! 有个图,关于华语电影人做评委… 最后一个是王颖导演——做过柏林电影节评委,那届《梅兰芳》入围,声势浩大,一奖未拿! 人家是美籍华裔导演… 沈言这届想拿奖,还得从亚历山大·德斯普拉、桑迪·鲍威尔身上下功夫… 陈崇大概率是不会替沈言说话的,要知道她担任金马奖评委,直接把巩利的奖项‘黑’掉了…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