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所以,这是陈曼生与杨彭年合制的曼生壶……哦不,二人合仿的传香壶。 陈鸿寿何其人? 西泠八家之一,诗人、书法家,画家,篆刻家。 其书、画、印被多家博物馆馆藏,其中有故宫、湾湾故宫、上博,浙博、苏博、南京…… 还是清代五大紫砂名家之一,居于陈鸣远之下。 但这壶不是他塑的,而是杨彭年。 杨彭年也是紫砂名家,“五家”中排第三,但年轻时名声并不显。 直到陈鸿寿到溧阳(江苏南部,与宜兴接壤)任县令,时忙于政务,无瑕制壶,经人介绍从宜兴寻来杨氏兄妹,专为他塑壶。 塑的就是陈鸿寿亲手设计,流芳后世的“曼生十八式”。陈鸿寿逝世后,杨彭年以“曼生弟子”自居,自创彭年壶,声名渐隆,为“五家”之三。 所以,两百万,还真就值。 看看历年交易记录: 最高是2017年西泠印社拍卖,杨彭年制,陈曼生刻紫泥乳鼎壶,成交价1500万。 最低价是2012年嘉德拍卖,杨彭年制、陈曼生书,江听香铭石铫壶,成交价386万。 现在是2007年,价格还得再低一点,但再低,也不可能低过两百万。 林思成怀疑,老宋只是怀疑这把壶出自名家之手,但压根就没想到过什么陈曼生,杨彭年。不然开价绝对在千万以上,甚至不会把壶放在这里。 啧,郝师兄运气不错。 怕打了眼,林思成又抱起壶,仔仔细细的瞅了起来。 他一动不动,目不转睛,郝钧和老宋越看越奇怪。 起初,老宋还在想:郝钧好歹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却越活越回去了。你自己看不准无所谓,你带个行家来啊? 再看这小子:嘴上毛都没几根,有二十没有,你让他看? 别说,有模有样,装的倒是挺像? 之后,看着看着,林思成突然闭上眼睛,手指往空中一伸,来来回回的虚画,就跟画符似的。 老宋的眼珠子差点蹦出来:真就他娘的涨见识了,看个古玩,还带作法的? 看了好一阵,林思成又睁开眼睛。 不知道是光线和问题,还是角度的问题,感觉年轻人的那对眼睛在放光。老宋半是玩笑,半是调侃:“小伙子,要不要念句咒?” 念个毛线咒? 郝钧瞪了他一眼,又看着林思成:“怎么样?” “还行!”林思成点点头,“仿的挺真。”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