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包括黄智峰也暗暗感叹:是不是自学不知道,但经验绝对有,而且足够丰富。 但当林思成刮完第二层,黄智峰发现了不对:已经涂了两层灰。为什么这胎壳,没见厚多少? 等第三次烘干,刮涂第三层漆灰时,黄智峰凑近了一点。 但没看几眼,他瞳孔一缩:第三遍的细灰刮过去,胎壳之前有多厚,现在依旧有多厚? 等于,一丁点儿的厚度都没有增加,那涂上去的那么多的灰去吧哪了? 总不能这小子为了耍花活,故意涂了这么薄? 下意识的,黄智峰和姚汉松对视一眼,姚教授却摇了一下头。 他也发现了,但现在下结论太早,得等最后一次烘干成型,拆掉内模再看。 黄智峰吐了口气,耐着性子等。 再次入炉,速烘,衡烘,差不多半小时,漆胎成型。 抽掉夹层的陶土板,再轻轻一掏,“兹”的一声,木胎脱落。 黄智峰目光灼灼:“小林,检一下?” 当然要检一下。 林思成点头,把漆胎交给了检测人员。 机器就在旁边,速度很快,差不多十分钟。 看着显示屏,男女老少十多位,我看看你,你看看我:这个数据,是怎么测出来的? 环向抗拉强度:≥25 MPa。 弯曲模量:≥4 GPa(三点弯曲测试) 冲击韧性:≥9 kJ/m(夏比冲击试验)…… 可以这么说:这个数据表现,比裱糊十多层,厚度五毫米以上的漆胎的强度和韧还要高? 但再看厚度:2.2…… 实验室里渐渐沉默。 姚汉松没说话,只是盯着检测报告。黄智峰双眼灼灼,像是钉在了林思成脸上:“怎么做到的?” 林思成言简意赅:“堆漆!” 咦,大漆……他会补瓷? 不对,他本来就会补瓷,介绍的时候特地提过:家传的手艺,他爷爷的古瓷补的极好,业内闻名。 但没说,他还会用漆线补瓷? 抗拉强度值这么高,韧性这么强,能将漆线拉多细,多长? 黄智峰没吱声,看了看姚汉松:你不说他是自学的吗? 姚汉松也没吱声:你光听他讲他爷爷会补古瓷,却不问他爷爷补的什么瓷? 清粉彩! 你再去问问,谁家补粉彩用大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