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家里十多天没开火,一家人去了食堂。 要了几个家常菜,吃过后,又打包了两个下酒菜。 两瓶老西凤,两人时而碰一下,时而聊两句,时而笑一声。 两人聊的不多,乍一看,毫不相干。但王齐志能够从沉默的有点诡异的气氛中,感受到叶兴安发自内心的那种感慨,乃至于震憾。 林思成出不出色,优不优秀? 借用鲁讯的一句话:之智近乎妖。 不夸张,师生大半年,王齐志一直都这么想。 铜器起源、铁器防锈,每一项,都能入选国家十一五计划。全国三十四个省市,拢共才能入选几个? 王齐志的实验室独占两项。 金银、髹漆、陶瓷修复,同样不论是哪一项,最终都能列入国家级非遗文化目录。再看看铜川那些人的反应,就能知道这东西的含金量。 同样的,林思成的工作室计划了三项。 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要说姐夫无动于衷……他的心又不是石头长的? 不由自主的,王齐志嘴角勾了起来。拿起酒瓶,又帮叶兴安斟满。 而后,他开门见山:“姐夫,人看了吧,你觉得怎么样?” 叶兴安浅浅的呷了一口,转着酒杯:“优秀的让人不真实,反倒觉得有些假。” 王齐志深以不然。 不了解的人,九成九都会怀疑:林思成才二十一,在此之前,他连陕西都没出去过,这一身本事从哪学来的? 包括王齐志,对于林思成所谓的“书上学的”,“反推出来的”,一直抱怀疑的态度。 但一个耀州瓷,林思成完美的诠释了,什么是人才,天才。 林思成从不藏私,也不从不遮掩: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所以王齐志很清楚,耀州瓷,他是真不太会。 至少没有青花、粉彩、珐琅那么精熟,顶多算是了解个皮毛。 所以,林思成才在三九寒天,跑去铜川考察学习。又忍辱负重,唾面自干,硬是学了二十天。 如果给王齐志,二十天的时间,估计也就从“皮毛”到入门。别说推导什么工艺,能把耀州瓷的演变过程,工艺体系了解明白都不错了。 但林思成举一反三,学会了不说,还把核心工艺和技术破解了个干干净净。 甚至于,对方连一句抱怨的怪话都不出来:青瓷,天青釉还可以说是林思成偷师,但茶叶末和倒流壶,他们都还没研究出来,林思成怎么偷? 同样,林思成不遮不掩,怎么研究的,怎么破解的,怎么推导的。包括王齐志、商妍、林长青,李贞,工作室的研究员,实习生……这些人从头到尾,亲眼目睹。 从无到有,从一知十,触类旁通,以至融会贯通……这不就是无师自通? 不信是吧?来,给你樽倒流壶,你给我仿一下?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