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馆长带路,进了门洞。里面基本已没几座完好的建筑,只零零星星的立着几道石墙。 回忆了一下,馆长带着往北走,差不多走了两三百米,林思成突的一停。 几片碎瓷渣,散落地荒草丛里,釉面光洁,胎质细腻。和他从胖子老板手里买到的那几块别无二致。 捡了起来,继续往前走,但没走几步,林思成又蹲了下去。 三四块瓷片,像是盆或坛的下半部分。胎色稍深,釉面稍暗,但白地黑花的纹饰格外显眼。 林思成捡了起来,眼睛微微一眯。 不怪馆长认定,这就是磁州瓷。因为这几片,仿的就是磁州瓷的白地剔黑花。 一模一样的装饰技法,一模一样的烧成工艺。 唯一的区别在于瓷土不同,导致胎质不同,继而影响到釉面呈色:磁州高龄土高硅富铝,铁含量高,所以釉色发灰,且有乳浊感。 手中这一片是用的是河津的高铝富钙土,白中微微泛青,釉面玻化度更高,更为透明。 如果非要做个对比,论精美度,论工艺水平,同时期的磁州窑好像还要差一点? 不过只是猜测,是与不是,要化验分析,最好是找到几件成器做一下对比。 林思成没吱声,继续往前。 腿都迈了过去,他稍一顿,又退了回来。 脚边的草丛里,掩盖着几块瓷片,上面裹着泥,早已干透,已看不出原本的模样。 几个人齐齐的蹲下,分工很是明确: 林思成捡,方进抠泥,王齐志用湿巾擦,叶安宁负责装进标本袋。 装了两块,叶安宁稍一顿。 同样是白瓷,同样是白底剔花,但上面有三个字:大如须。 前面和后面应该还有字,叶安宁想了想,却想不起来。 “舅舅,大如须什么?” “没印象?”王齐志摇摇头,“林思成,大如须什么?” “佛观一粒米,大如须弥山……源自小乘佛教经典《阿含经》。” 林思成回了一句,接到手里看了看:“原器应该是一樽诗纹梅瓶,仿的是磁州窑的白地剔花黑彩……算是陈设器,但杂质没有除净,黑点太多,工艺只能算一般……嗯,明代。” “佛经?” “佛经!” 叶安宁抿了抿嘴,继续往里装。但随即,她又怔了一下。 同样是黑花白瓷,弧度比较平,应该是什么大件的残片。 比“大如须”那一块,这一块明显没有任何杂质形成的黑斑与污点。 看几人不动,林思成回过头,眼睛眯了一下。手往兜里一伸,摸出老厂长送给他的那两块。 几人的脖子齐齐的往前一伸:这不就是林思成说的,白地刻花添黑彩瓷? 乍一听,和磁州窑一模一样,其实两者有本质性的区别:磁州窑是白胚上罩黑釉,然后将多余的黑釉剔掉,露出白底胎,形成黑白对比纹饰。 这一种则是直接在白胚上刻花,然后用黑釉或黑泥填平刻槽。 但这不是重点,而是胎质和釉色。就连方进,王齐志,乃至连基本等于门外汉的叶安宁都能分辨出来: 刚捡的这一块,比老厂长送的那两块更薄,胎质更细,釉面更亮,甚至要更白一些。 感觉连刻花添彩的工艺,都要更胜一筹。 更关键的是,隐隐约约间,藏在白釉下的那一抹淡淡的青:林思成很肯定,无论是同时期的定窑、磁州窑,以及南宋官窑,都没有生产过这种呈色的白瓷。 这绝对属于运城特产。只要证实这一点,压根就不需要找什么窑…… 林思成呼了一口气:“仿官釉四方洗,宋瓷!” 说着,他又一掏,取出从胖子老板那里买来的那几块:“应该同一个窑口出来的,时间上下不会超过二十年!” 能捡到这一片,今天这一趟就算没白来,何况这里还有这么多? 其余三个人精神一振,就地一蹲。 但没抠几块,电话嗡嗡的一响,林思成顺手接通:“伯恒!” “师父,我爸让你先回来一趟,说是庄总这收到了几件完器。都是白瓷,而且都是白底刻花填黑彩,应该就是咱们找的那一种……” 林思成眼睛微亮:他想到肯定民间肯定有收藏,但没想到竟然这么快? 昨天到的县里,然后兵分两路。林思成和王齐志负责查找线索,赵修能和庄子敬负责征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