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黄智峰小心翼翼的接了过去。 不怪他这么小心:就这一滴,如果给识货的玩家,少说也能换一块鸡蛋粗的田黄石。 林思成继续扒拉钎管中的土层,但这次换到了底部,也就是最深的那一层。 扒拉了一会,他又捡出了几片:“水老师你看,这一层也有窑汗!” 确实有,而且是一片一片,没之前那一块好看,大都以深灰和黑褐为主,有几块还带着开片纹理。 大致算算:形成水滴状窑汗的部位肯定是窑炉的棚顶,那离窑顶三米左右,形成片壮窑汗的部位,应该是窑炉的什么区域? 只有一个:窑底。 问题又来了:窑汗只在窑顶、窑壁、烟道这三处地方形成,窑壁不可能建的窑底,那就只剩烟道。 但烟道处于底部,这种构造的窑炉,大多数的人听都没听过? 正狐疑着,林思成直起腰,从方进手里接过纸和笔,刷刷刷的几下。 虽然是简笔画,但清晰明了。 “窑炉大概长这样:火膛与窑室处于同一水平面,窑室下再挖坑道,留吸火孔,之下就是烟道…… 咱们脚下应该就是窑室,长度应该在五到八米左右,尽量避开。不要钻的太深,尽量用短钎管,每半米观察一次……” 田杰接过图纸,重新安排队员。 林思成回过头,看着水即生:“水老师,这一座应该属于早中期,周边必然还有中晚期的窑炉,你休息一下,我到上游看看!” “好!”水即生笑了笑,“你忙你的,不用管我!” 田杰要扩大勘探范围,待这儿碍事,一群人下了坡。 搀着水即生,任新波努力的回忆:“老师,林工画的那种窑炉,好像没见过?” 水即生想了想:“龙窑见过没有?” 任新波点点头:“见过!” 依山坡而建,状如长龙,又称斜坡式龙窑: 林思成画的却长这样: 乍一看,两者外部极为类似:火膛在窑炉的最下面,中间为窑室,烟囱在最后。 但看内部,却有本质性的区别:龙窑窑洞本身即为烟道,而且距离比较长,可实现分段升温。这种设计的好处是:同一座窑,高温瓷、低温瓷,乃至大型陶器,都可以同一批入窑烧成。 而林思成画的这一种,窑室较短不说,底部还专门留有吸火孔,之下才是烟道,而且拐了好几个弯? 感觉太怪了? 水即生看了看自己的得意弟子:“半倒焰型的马蹄窑,见过没有?” 任新波点点头:“当然,老师你发掘的晋阳(太原)隋代古窑,就是半倒焰马蹄焰!” 水即生再没说话,叹了口气。 任新波愣了一下,脑海中闪过一道光:晋阳的隋代马蹄窑,烟道不就设在最底部,窑室更短,底部同样留有吸火孔。 如果把这一部分和斜坡式龙窑结合一下,不就是林思成画的这一种? 再细一琢磨,任新波渐渐明悟:为什么烟道和吸火孔要设在底部? 因为火焰向上,会先冲到窑顶,然后受吸火孔抽力驱动,会向下反扑。等于火焰会直接覆烧匣体,瓷器受热更高。 烟道为什么会拐好几个弯? 同样的道理:避免热量快速流失,延长高温在窑室中的停留时间。 再想想老师买到的那只碗,至少需要一千四百度的高温才能烧成。而普通的龙窑或马蹄窑,最高窑温也就一千两百度左右,不管是哪种窑,都烧不出来。 唯有两者结合,才能达到那只碗近似于玉质一样的结釉温度。 霎时,任新波恍然大悟: 从一开始,林思成就断定,这儿的窑炉肯定是他所说的“洞坑室倒焰窑”,不然烧不出那只碗。 然后以此推断,窑炉必然建在山脚下的缓坡上。 来了后再一看挖到那只碗的地方,再对比与山坡之间的距离,就能推断出窑炉与附属设施的具体位置。 即便有误差,也误差不到哪。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还没来这儿之前,只是凭着那只碗,林思成已经构画出了遗址的布局结构,来了后只需要确定一两处座标,再把已构画好的布局图往上一套。所以,才会这么快。 但仅仅只是一只碗? 这算什么,隔空考古,意念勘探?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