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孙嘉木和一群专家紧随其后。 王齐志跟在最后面,暗暗的叹了一口气:就说放着遗址不发掘,孙处长却给专家团放了一天假,又带到这儿来参观? 来,都看看,别觉得人家年纪小,人家是有真本事的。 等于无形中,把林思成的权威竖立了无限高。 等以后哪一天,林思成万一进了文物局,再让他接手什么考古任务,或是负责什么研究项目,是不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王齐志敢保证,到时绝对没有人反对。就算有人不知情,想置疑,也会先打问打问。然后一听,好家伙……这还置疑个屁? 别说,孙处长想的挺远…… 不过三百来米,转瞬就到。 谈武已经安排人立好了围栏,将整座台地圈了起来。四台钎探机由外到里,正在探边。 田杰和高章义各领着一队人,已经将探明的两处灰坑揭开了面。 没敢用村民探方,坑底全是技工刮面。县里抽调的工作人员站在坡中和坡顶,居中转运文物。 坑上面铺了软毯,七八个文物局的科员正在用毛刷细心的清理瓷片。 再看清好的那些,一群人愕然不言。 白瓷,好多白瓷:剔花、刻花、印花、白釉。 碗、盏、盘、瓶、匣、枕……应有尽有。 还有少量的黑瓷和三彩陶,但数量不足三分之一。 看了一阵,孙嘉木拿起一块白瓷片,眼睛眯了一下:胎白质密,既坚且薄。 有多薄? 也就将将一毫米。 釉色油亮,莹润如玉。微微测光,釉层中泛出几丝微青。 但很淡,若隐若现,似有似无。 恰如林思成所说的:所谓的卵白玉,就如看一颗煮熟的鸡蛋,隔着蛋青看蛋黄的那种呈色。 孙嘉木不敢说自己是瓷器专家,但干了半辈子考古,发掘过的瓷窑多到数不清,他至少敢肯定:之前绝对没见过这种呈色,这种质地的白瓷。 有多好不敢说,但绝对够独特。 他不由叹了一口气:还真让这小子给找到了? 正感慨着,田杰仔细汇报:“初步探明,遗址面积应该在一千平方左右:其中半倒焰式馒头窑两座,结构包括通风口、扇形单火膛、窑床及双烟室……” “窑洞式作坊两处,保留澄泥池、沾浆缸、灶址、石磨盘、石臼等……涵盖原料制备、制坯、晾坯全流程……” “灰坑八座,含窑炉残渣、残次瓷片及窑具。预估瓷片及窑具标本在八百公斤到一吨左右,其中一半为窑具,四分之一为白瓷枕与三彩陶枕,其余为细白瓷……” 算一算,细白瓷样本,也就两百公斤? 林思成点点头:“谈秘书长,通知各实验中心派人来领样本!” 谈武愣了一下:他之前以为,林思成会全部拿走? 暗暗转念,他忙拿出手机,正要拨号码,又觉得还是提前问一下的好:“好的林老师,那配额怎么分配?” 林思成毫不犹豫:“就现有的六家,平均分!” 哪六家? 西大文物修复中心,省陶瓷研究中心,省考古中心,省文遗中心,及市陶瓷研究中心和文遗中心。 两百公斤样本六家分,一家才三十来公斤? 在场都是行家,从来没听说过哪个机构研究复原已失传的制瓷工艺,样本是以“公斤”论的? 少说也得是“吨”。 就几十公斤,估计连釉料成分构成都分析不出来。更别说什么窑温、气氛、结釉过程。 与其这样,为什么不集中留给研究能力最强、最有可能复原工艺的那一家?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