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道理好懂,但真的做事却非常的难,儒学修身的道理讲了两千年,又有多少儒生真的学会了修身?道理归道理,践履之实又是另外一码事。 同样,因为皇帝支持,张党的规模空前绝后的庞大,而张居正本人的地位又稳如泰山,几乎没有什么事,可以动摇张居正的地位了,他已经成为了万历维新的一个标志,一个符号。 这个时候,无论谁为党魁,谁都知道,盛极必衰,必须要对内进行严厉清党,才能让这个组织活下去。 道理谁都懂,但真的做,又千难万难,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说的简单,要真的那么简单,严嵩、徐阶、高拱为何不做?连申时行都不做,申时行当了党魁,立刻大宴宾客。 张居正选择了人人过关,连申时行、王希元这类张党的嫡系门生,都在清查的范围之内。 朱翊钧觉得张居正有些过于严苛,但他已经答应了张居正清党,自然没有反悔的道理,虽然造成了一定的风波,但因为傅作舟四万银的事儿,不过线就不会重点督办,风波整体可控,不会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万历二十年二月份,最引人瞩目的自然是东华门外放榜,这四百人成为了大明国朝新科进士,鲤鱼跃龙门成为了国朝官选官的统治阶级。 另外一件事,也比较引人注目,那就是解刳院在长期研究中,搞明白了‘目昏’的基本原理。 大明解刳院的大医官们将标本们分成了两个组,进行了长达五年的跟踪研究,最终得出了结论,目昏是人糖中毒了,最终导致眼部器官发生病变的结果,不是眼睛的问题,而是吃饭的问题。 这篇发表在格物报上,关于糖毒的文章,引起了极其广泛的争议。 就是因为大医官在研究的过程中,用的是宣宗皇帝的食谱,早上是糖缠葡萄,蜜饯金桔等,午膳必有香油烧饼、酸甜汤、锦丝糕子汤等,晚膳则有牛奶蜂蜜熬制的乳蜜羹油糖等等。 这就略显有些僭越,而且关于深度糖毒的症状,都和宣宗皇帝晚年的症状对得上。 目昏、日饮二十壶茶消渴、夜起入厕二十次、足疮溃烂及骨,十指俱脱等等,都是糖毒的中晚期症状。 大医官们对此没有解释,皇帝似乎对此没有任何的追查,导致风力舆论对解刳院的攻讦,有些无法选中。 毕竟最应该计较此事的就该是皇帝,怎么能拿祖宗的食谱去做研究?可皇帝不在意,再多的攻讦也无用。 皇帝之所以不在意,是因为这是皇帝专门批准的,在这个糖比药贵的年代里,这么多糖,没有皇帝恩准,解刳院这个课题就只能胎死腹中。 宣宗皇帝给仁宗皇帝挡灾了,其实仁宗和宣宗皇帝吃的都差不多,症状也非常类似。 仁宗皇帝其实是学他的父亲永乐皇帝朱棣的吃法,关键是朱棣一辈子都在行军打仗,他这么吃,是因为他消耗太高,不这么吃,是没法打仗的。 朱翊钧之所以要做这个课题,是因为他在万历九年腊月时候发现,戚继光有了一定的糖尿病症状,也就是解刳院说的糖毒。 行军打仗,胃口就大,一但没有了作战任务,只有训练任务,戚继光的身体本该胖起来,有将军肚才是。 但是万历九年打完了俺答汗后,戚继光没有战事,在京师做奉国公,反而瘦了下来,吃得多、喝得多、排泄得多,但体重在下降,这让朱翊钧赶紧批准了这个之前被认定为‘颇为浪费’的研究。 自此之后,戚继光就吃不饱了,大医官们每天严格限制戚继光的食量,甚至有一次戚继光对皇帝半开玩笑半抱怨,这辈子没吃过几天饱饭,怕是要做饿死鬼。 戚继光拿这些大医官没有一点办法,一个个都不怕死的很,只好到皇帝这里告状,皇帝明里,把大医官叫到了身前,狠狠地训斥了一番,暗地里,给了大医官格外恩厚的恩赏。 陛下、大医官都是为了他戚继光好,他当然知道,他也有毅力,自那之后,戚继光就对口腹之欲保持克制了。 戚继光所言并不夸张。 他是世袭的武官,和李成梁的差不多,都是需要缴纳一笔不小的银子才能继承,为了保住世袭武官,家里要一直攒银子,大钱用来承袭官位。 戚继光从小生活并非大富大贵,到了南下平倭的时候,那更是饥一顿饱一顿,打仗都那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吃上热饭。 等到了蓟州抗虏的时候,戚继光经常带着亲兵去草原侦查敌情,他驻守的蓟州、喜峰口等地,是北虏破长城最容易的几个关口之一,需要时常出塞侦查敌情。 这好不容易把俺答汗生擒回了京师,皇帝派去的大医官,让奉国公少食多餐,还要严格控制饮食,大鱼大肉没有,连饱饭都得控制。 解刳院大医官们用了五年的时间,对呈现出类似症状的势要豪右,进行了长时间的跟踪研究,制定了一份按照体重、糖毒不同症状服用的膳食,和专门应对轻微糖的消渴方。 这份饭菜不好吃,但是的确能治病救人。 用大医官庞宪的话说:现在大将军戚继光的身体,体力、耐力、反应力,比很多三十岁的纨绔子弟,要好很多,戚继光今年六十四岁,还能舞的动丈二钢枪,有几个年轻纨绔子舞的动? 丈二钢枪,一丈二尺(3.84米),重六十八斤,这东西就是用来习武,上战场的大枪,叫一线枪,木柄,长九尺,只有三斤重,六十八斤主要用来习练武艺,都是猛将才能舞的动的重兵器。 戚继光能把丈二钢枪舞的如臂指使,而多数人连拿稳都难。 如果戚继光没有大毅力,不配合大医官的食疗、药膳,恐怕戚继光在万历十五年到十六年,就已经拿不动这把丈二钢枪了。 这份消渴方之所以引起了极大的争议,除了和仁宗、宣宗皇帝的死因有关之外,引起普遍关注的原因是,解刳院描述的糖毒,在大明势要豪右里,非常普遍。 “按照解刳院的研究而言,到了出现糖足、目昏的时候,已经无药可救了,因为胃袋已经控制了脑子,出现糖足、目昏这些症状,饥饿感比毒瘾犯了还要严重,这是大医官范无期说的。”冯保将未公开的解刳院研究,告知了陛下。 大医官们其实知道,到了这个地步,就已经没救了,但大医官,又不能告知病人这个残酷的事实。 人对食物的渴望这种本能,已经超过了意志力的界限,所以要早治疗,早干预为宜。 “其实按范无期的说法,到了三多一少,也就是吃得多、喝水多、排泄多、体重下降这个地步,病情就已经到了必然恶化的地步,但戚帅有大毅力,才救活了自己,这是个例中的个例。”冯保有额外解释了一句。 大医官认为戚继光这个病例,没有太多参考价值,不是大医官们限制的好,而是奉国公自己克制了那股本能的食欲,才能让身体走向了正向循环,这个毅力,根本不是普通人所具备的。 “你说朕日后,会不会和戚帅一样得这个病?”朱翊钧放下了格物报,询问冯保。 冯保非常肯定的说道:“陛下没有暴饮暴食,按照洪武祖制,晨昏十二道菜,中午二十四道菜,陛下晨昏只有两道菜,中午只有四道菜,饭一碗,汤一碗,再加上还要操阅军马,臣觉得不会,甚至觉得有点不够吃。” 皇帝今年三十岁了,按照大明皇帝,普遍三十多岁暴毙而言,皇帝该准备后事了。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