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可刘备取粮取地,却又真的是为了安置饥民,这确实是在平定黄巾,也确实是唯一能安定青徐的方式。 不守法度的官臧霸见得多了,但以不法之徒行善,以不法之事安定一方的,这还是第一次遇到。 幽州的官似乎都不怎么守法…… 比如几年前的泰山太守张举,那也是个不法之官。 臧霸之父臧戒曾是泰山郡狱掾,也就是监狱长。 当时有人试图举告张举私铸钱币,被张举关押收监,由于无法论罪处置,张举便让臧戒在狱中私杀这些囚犯。 臧戒严守律法,认为不可无罪而诛,抵死不从。 张举大怒,说臧戒“勾结贼匪”,将臧戒论罪发往西山为奴——这罪名与刘备眼下给青徐豪族宗贼栽的罪名一样。 那时臧霸十八岁,获悉父亲被囚,召集了十几个门客,在费县西山将父亲救出。 当时押送臧戒的役卒百余人,但全都惧怕臧霸武勇,纷纷逃窜。 此后臧霸与父亲逃亡到东海郡,臧霸的孝烈勇名也以此传遍乡野。 从那以后,臧霸便自称奴寇,成了沂蒙一带的黑社会头子。 但同样是幽州的官,同样是行为不法,同样是私自杀人……刘备和张举却又截然不同。 “婴子,你说刘使君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臧霸在营外的粥场看了很久,问身旁的孙观。 “许是执正匡义吧,至少从我等所见所闻,刘使君所行皆为义事。” 孙观倒是不太纠结,他十五岁时便拜了臧霸做大哥,那就跟着大哥一起混就行,不用想那么多。 “纵贼为寇不守法度……也可以执正匡义吗?” 臧霸喃喃的说着,像是说给孙观,又像是说给自己。 “持正守义乃视其行,观其心,活人便是仁,平乱便是义。” 身后突然有人开口道:“法本为驭民之策,并非仁义之本……臧宣高竟不知焉?” 臧霸转身:“糜子仲,你为何来此?” “来给刘使君送粮。如今徐州缺粮,刘使君又在此开了粥场,我若是守着钱粮不舍,恐怕不日便会被臧兄执正匡义劫粮灭族了吧……” 身后走来一个文士模样的人,气度雍容,看着颇为文雅:“以前觉着徐州难定,自能退守家中。如今见徐州有平定之机,我自然要来学一学。” 这是糜竺,东海郡朐县人,家中世代垦殖,有僮仆食客近万人,富甲一方。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