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废物!你们难道忘了,监工是怎么折磨我们的?” “放箭。” 曹纯抬手,身后的虎豹骑训练有素的齐齐拈弓搭箭。 第一支羽箭,瞬间贯穿了王栓的肩膀。 他还没反应过来,第二支箭已将他膝盖射穿。 他跪下了。 很快是第三支箭,第四支箭,然后是数不清的箭雨。 他仰面倒下,看见无数箭矢如蝗虫过境。 身后的同伴像麦秆般成片倒下。 惨叫声、求饶声、坠崖声混成一片。 曹纯策马而来,铁靴踩住王栓的喉咙: “知道你们为什么输吗?” 王栓张了张嘴,血沫涌出。 “因为你们,连被记载的资格都没有。” 曹纯的剑刃映出王栓扭曲的脸。 “你自以为你能成为英雄。” “但却分不清大势,高估了自己的力量。” “吾料想汝穷极一生,也未曾干过如此大事。” “可饶是如此,史书上只会写——” “建安十八年,汉中民乱,平之。” 剑光闪过。 王栓最后的意识,是看到自己喷出的血溅在黄土上,很快被马蹄踏碎,渗进尘埃里。 直到临死的最后一刻,他才明白。 原来他们连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资格,都不曾有过。 历史从来不属于他们, 只不过是王侯将相的你方唱罢,我登场罢了。 在魏军的高压之下,蜀地的道路很快被连通。 一座座高桥拔地而起,一条条栈道横贯南北。 尽管在高桥、栈道之下,埋着累累白骨。 但曹操不在乎, 他一生对不起很多人,但在修路这件事上,曹操坚信。 史书上只会称赞他对蜀地发展的贡献,为益州开辟了邮驿事业。 至于长埋地底的尸骨,谁会记得他们? …… 洛阳,内阁。 自李翊当上首相之后,便利用内阁的行政效率,开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了。 为的,就是尽力为这个新生的国家注入活力。 其实,很早的时候,李翊就想过要改了。 但考虑到之前政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太多。 李翊也担心大改,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所以一直托着。 如今自己既是大权在握,身边又有一帮能吏当助手。 他便再无顾忌,可以放下心来进行整改了。 而改革的第一条,就是重整货币! 一直以来,人们都在称赞李翊的谋略、军事才能。 然而李翊对自身最满意的其实是抓经济。 这才是他的老本行。 发展才是硬道理,而经济永远都是与发展绑定的。 既然要发展经济,那自然需要重塑国家货币。 青玉令案前,李翊召开会议,正式提出他想要发行新货币的决定。 众人原本见李翊兴师动众,以为是什么大事。 没想到居然真是大事,是远比他们想象的还要严重的大事! 货币可不是能能够随便发行的。 “首相,为何突然想起要发行新币?” 陈群当即起身质问。 “非是突然,而是筹谋已久。” “我主虽然仍旧延用汉号,但毕竟不同于前后两汉。” “私以为不该在继续延用前朝货币,理应发行本朝货币才是。” 李翊的意思就是,新朝新气象。 咱们不应该在继续用前朝的货币单位了。 但这个理由显然不能服众。 毕竟东西两汉都是用的五铢钱。 也不见东汉人改换货币,怎么到了咱们这第三汉,便要改货币了呢? 而且要说新朝,新朝最怕的就是折腾。 这个货币政策的改革,那是直接影响全国所有人。 比内阁改革都夸张,毕竟这只影响朝堂。 而你要是敢去动全国人民的钱,万一出错,那是真的可能颠覆整个国家的。 一时间,内阁中的三分之二的人都变成了保守派。 觉得李翊这个决定太过激进了。 新兴国家不应该折腾,上来就整这么大的活。 “吾成立内阁的初衷,就是为了诸位助我一臂之力,为我们国家多做一些事实。” “此陛下所知也。” 李翊直接把刘备搬了出来。 说我们搞内阁出来,就是为了去大刀阔斧的改革,解决一些弊病。 “而诸位却全都畏难怕险,逡巡不前。” “倘如是,要尔等何为!” 李翊拍案怒叱。 众人纷纷低头,全都怕惹事,不敢发言。 “若是诸位不敢为此事,依本相看,不妨择日撤去内阁。” “省得尔等空食国家俸禄!” 李翊重拳三连击。 先以君臣之义道德绑架,又以大义的名分批评众人怕事。 最后更是扬言要取消内阁。 那众人肯定是不能接受的,取消内阁,他们的官位不也跟着没了吗? 这屁股都还没坐热呢,哪能说撤就撤? “首相之言甚是,甄某以为,发行新币,大利于国家。” “此事刻不容缓!” 甄尧当即发声表态,表达了对李翊货币政策的支持。 陈群却保持了一名政客的冷静,他再次闻讯李翊道: “首相,为何这么着急要发行新币?” “此前董卓乱朝时,就曾烂造小钱,导致民不聊生。” “如今国家好不容易稳定下来,再次改币,只恐惹出事端来。” 李翊看向陈群,正色说道: “长文既然也知董卓曾经烂造小钱,那如何不改?” 陈群顿时噎住。 正因为董卓滥发小钱,使得汉朝的货币系统趋于崩溃。 使得大家对官府的铸币极不信任。 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家都更喜欢以物易物。 即便曹魏统一了北方,以物易物的现象依然屡见不鲜。 可如果真让以物易物成为主流的话,那社会不反倒退步了吗? 所以,恢复百姓对官府铸币的信任,提升政府信用刻不容缓! 事实上, 汉朝的货币问题一直是非常严重的。 因为汉朝的官方货币是五铢钱。 而中国又是一个极度缺铜的国家。 两汉时期,动不动就铸造了几十亿的五铢钱。 这就导致铜矿用得差不多了。 两汉倒是整体不缺钱了,可两汉之后的子孙后代可就叫苦连天了。 因为祖先们把铜用的差不多了,他们拿啥铸钱? 所以,历史上的魏蜀吴三国,都是有进行货币改革的。 蜀汉发行了直百钱,东吴发行了大泉币。 曹魏也尝试拉高了货币价值。 后世有很多人点评三国的货币时,把三国君主的所作所为统一归结为了恶政。 认为这是政府剥削老百姓的行为。 比如蜀汉的直百钱,就是把原来的五铢钱当成了一百钱来用。 这样一来,就会导致通货极度膨胀。 而目的也很简单,就是政府试图通过用大额货币来盘剥群众。 但实事求是的讲, 三国都有进行货币改革,本质上是受客观条件影响,不得不强行给货币升值的无奈。 因为市面上的货币不够用了,你又拿不出多余的铜来铸更多的五铢钱。 可不就得把一钱当一百钱用吗? 至于被一棍子打死是盘剥百姓,其实也没那么夸张。 它并不是一个“善政”、“恶政”的问题,而是一个市场经济问题。 因为市场会自我调节,第一次直百钱大量流入市场后引起的通货膨胀,会很快达到平衡。 即虽然你的马涨价到了百万钱,但我的米也涨价涨到了一石万钱。 从而达到了一种黑色平衡。 当然,如果非要说的话,魏蜀吴三国百姓有没有受到负面影响呢? 那肯定是有的。 这也是李翊改革的观点,发行新货币必然会伴随着阵痛期。 早改早结束,拖到后面你只会更痛。 而汉朝的货币又是一个不能不改的问题,所以李翊一建立起内阁。 立马要求发行新币。 原则问题,不容半步退让。 见李翊态度坚决,众人迫于压力,只得应从。 便问李翊具体打算怎么改。 李翊乃排出三枚钱样。 一枚是斑驳的旧五铢,一枚是董卓发行的小钱,一枚则是自己新铸的样本。 “诸公且看——” 他指尖点向案几上自己发行的新币。 “如今剪边钱与小钱,在市场上滥行。” “百姓们仍多以物易物为主。” “若再纵容此劣币横行,则钱币将会烂在官府手中。” “故昨夜,我已经与陛下商议,发行此新币。” “取名为景元通宝。” “‘景’喻光明盛世,‘元’指货币本源。” “我欲以此景元币,替代原来的五铢钱与小钱。” “……那不知首相打算替换多少?” 麋竺也算是经商世家,他看着李翊拿出来的新币,出声询问。 “一钱当十钱!” 李翊伸出一根手指头,解释说道。 麋竺对钱币极为熟悉,他将景元钱拿在手中,只轻轻一掂。 便大致感觉出,这景元币跟原来的五铢钱重量相差无几嘛! 一般来说,如果要给钱升值的话,重量上也得增量。 毕竟百姓又不是傻子。 都是铜铸的,一样的重量。 你非要说你的景元币,能够换我十枚五铢钱。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