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国相所言极是……本王……明白了。” 诸葛瑾见他冷静下来,欣慰道: “殿下只有能忍常人所不能忍,这才是成大事之基。” 刘永望向殿外渐沉的暮色,眼中光芒晦暗不明。 他忽然问道: “听闻国相也曾去过东吴,不知你对此次伐吴之战怎么看?” “我汉军有几成胜算?” 诸葛瑾神色一凛,谨慎答道: “吴主孙权雄才大略,陆逊等皆当世良将。” “我去之时,那里还是一片沼泽遍地的荒地。” “如今吴地已被孙权开发成一片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强盛之地了。” “足见孙权,虽然进取之才不足,但守土之能有余。” “灭吴之战,不会像表面上看上去的那么轻松。” “不过……” 诸葛瑾话锋又一转。 “然陛下英明神武。” “朝中上有良相,下有名将,我大汉又据中国之富。” “要灭吴国倒也不难。” 刘永冷笑一声,不知何故,竟鬼使神差地说了一句: “若胜,我不过是锦上添花。” “可大军若是败了……” 他忽然压低声音,“国相,若淮南军有失,梁王当如何?” 诸葛瑾大惊: “殿下!此话可乱说不得。” “……哈哈哈,国相勿忧,孤不过随口一问罢了。” 刘永摆了摆手,脸上已恢复平静、 “不过话又说回来,孤要是记得不错。” “朝中弹劾淮南军的大臣不在少数吧?” “先生您总是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若孤占在大多数人那边,这不仅仅是多助,更是为父皇除去一忧不是吗?” 秋风穿堂而过,卷起诏书一角,似有无形之手在翻动命运的篇章。 年轻的鲁王眼中,野心如野火般燃烧。 诸葛瑾心尖儿一跳,忙小声提醒这位年轻的王爷。 “可是殿下不妨仔细想想。” “为什么朝中那么多人弹劾淮南军,陛下又为何迟迟不对淮南军动手?” “只有强大之人,才会招来他人嫉妒。” “只有强大之人,才会让主上忌惮。” “陈元龙能在淮南镇守二十多年,其若当真是那么好拿捏的,又岂会招来那么多人的弹劾?” “何况,攻取江南,乃是陈元龙毕生志向。” “他可不会允许此次作战失败的。” “再者说,李子玉此人从不犯错,您可千万别在他面前耍心眼子啊。” 诸葛瑾苦口婆心劝解刘永。 他自己内心也是叫苦不迭。 这位小王爷到底是太年轻了,似乎完全没有意识到这场灭吴之战意味着什么。 这一战,又会把多少人给卷进去。 你道诸葛瑾真怕刘永会误事吗? 他完全不怕, 因为没那个能力,知道吧! 他是怕这位王爷犯蠢,到时候陛下降罪下来,把他也给牵扯进去。 本来自己的弟弟诸葛亮已经被贬到交州去了,他们家族再出一个“政治犯”。 那琅琊诸葛氏,在大汉就真的抬不起头了。 不过好在诸葛均去了梁国,诸葛家还押了一注。 “……均弟,希望你能善辅梁王罢。” 诸葛瑾叹了口气,背着手,幽幽地望着远方。 …… 梁王宫内,刘理正在后园习剑,忽闻侍从来报。 “殿下,朝廷使者至,言有圣旨!” 刘理收剑入鞘,拭去额间细汗: “更衣,正殿接旨。” 片刻后,刘理身着亲王礼服,肃立于殿中。 宣旨黄门高声诵读: “奉天子诏:特命梁王刘理为监军,监察淮南诸军事。” “即日筹备。钦此。” 刘理双手接过诏书,恭敬叩首: “儿臣领旨,必竭股肱之力,不负父皇重托。” 起身后,他温言对使者道: “天使远来辛苦,赐金五十两,锦缎十匹。” 使者笑吟吟地谢过。 待使者退下,刘理立即召集心腹议事。 不多时,国相诸葛均、骑都尉诸葛恪、典农校尉王昶、主簿陈泰等一众大臣齐集王府正堂。 这些人皆是刘理近年精心选拔,不仅有才干,还有背景。 所以刘理才能在同样的时间下,将梁国发展得远超过鲁国。 诸葛均率先拱手: “恭喜殿下!贺喜殿下!” “淮南军乃伐吴主力,陛下以此重任相托,足见圣眷优渥。” “正是!” 诸葛恪意气风发,“我大汉带甲百万,良将千员。” “此番南征,必如秋风扫落叶。” “殿下何忧之有?“ 王昶与陈泰等众亦随声附和。 堂上一时喜气洋洋,唯有刘理神色平静。 他轻抚诏书锦缎,忽道: “诸君可记得我姨夫有一句言叫——”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众人闻言肃然。 刘理继续说道: “父皇授此重任,非为荣宠,实乃责任。” “孤只觉肩上担子沉重,何敢轻狂?” 诸葛均乃赞叹道: “殿下少年老成,实乃梁国之福。” 刘理摇了摇头: “淮南诸将皆百战之躯,孤虽为王爵,卸去冠冕,不过一少年耳。” “今以监军空降,彼等心中岂无芥蒂?” 王昶对此却不以为然,他说道: “殿下乃龙子凤孙,彼等纵然跋扈,又安敢不敬?” “明面上自然是恭敬的,暗地里却未必心服。” 刘理起身踱步,锦袍曳地。 “譬如陈征南,随父皇征战二十余载。” “孤却要去监察其军……此中分寸,殊难把握。” 堂中一时沉寂。 诸葛恪比刘理年长不了几岁,性情却相当火爆。 听到这话,忍不住插嘴道: “……殿下过虑了。”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监军乃代天巡狩,诸将岂敢有怨言?” “元逊!”诸葛均急声喝止,“慎言!” 刘理却不恼怒,反而微笑道: “元逊年轻气盛,其言虽直,却也有理。” “然治国统军,刚柔并济方为上策。” 他转向众人,神色肃穆,朗声说道: “今日立规:来年南征,孤虽为监军,绝不干预淮南军机决策。” “尔等亦须谨守本分,不得与诸将争权。” 众人齐声应诺。 刘理继续说道: “陈征南处,孤将亲往拜会。” “其余诸将,也当时常慰劳。” “军需粮秣,梁国当全力供给,不可短缺。” “尤其是不得横征暴敛,伤害百姓。” “违者,一律按军法从事!” 诸葛均躬身道: “殿下深谋远虑,臣等佩服不已。” “淮南军之跋扈,天下闻名。” “我等既为监军,若其当有违法度之举,又该如何呢?” “小事可忍,大事必究。”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