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他轻轻呼出一口气,低声道:“回宫吧。还有很多事要做。” 他的身影融入熙攘的人流,如同这座正在快速变化的城市一样,充满了力量与希望。 而关于“千古圣君苏渊”的颂歌,依旧在街头巷尾,被人们自发地传唱着。 ………… 启元七年,夏。 京畿贡院,这座承载了无数士人梦想与挣扎的古老建筑群,今日却透出一种截然不同的气象。 不再是往日科举时的肃穆与压抑,反而洋溢着一种蓬勃的、带着些许紧张躁动的活力。 贡院大门外,黑压压全是人。并非都是考生,更多的是前来送考或看热闹的京城市民。 他们好奇地张望着那些排队入场的青年、少年。 这些学子们,大多穿着简洁的新式学生装,而非长衫儒巾,手中提着的是笔墨和算具,脸上有紧张,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憧憬。 不远处的一座酒楼雅间内,苏渊凭窗而立,静静地注视着下方涌动的人潮。 他身后站着教育大臣周铭轩,一位年约四十、戴着金丝眼镜、气质儒雅却目光锐利的改革派干将。 “陛下,七年耕耘,今日终于到了检验成果之时。”周铭轩语气中难掩激动, “全国报名参加‘高升大’考试者,共计五万三千余人;参加‘初升高’者,更逾二十万。他们之中,不仅有士绅子弟,更有大量平民子弟,甚至……还有少数女子参考。” 苏渊的目光扫过人群中几个显得格外醒目的、穿着素雅裙装的女学生身影,微微颔首,嘴角噙着一丝满意的笑意。 “很好。考试不再是四书五经的独木桥,算术、格物、地理、甚至新学思想,都成了晋身之阶。这才是国家需要的人才,是推动华夏走向工业时代的基石。” 他的声音平稳,却带着一种开创历史的笃定,“看到他们,朕便觉得,这七年的心力,没有白费。” 周铭轩深以为然:“陛下圣明。新式学堂遍及州县,实用之学得以推广,寒门子弟有了通天之途。此乃千古未有之变局,华夏人才之泉源,必将因此而彻底涌流。”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