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司马欣行礼道:“公子,臣带了一些豆腐。” 扶苏道:“现在华阴县也做豆腐吗?” “不。”司马欣摇头道:“华阴县没有这么多豆子来做豆腐。” 扶苏笑着道:“也对。” 司马欣又道:“说起吃豆腐也好,吃羊肉也罢,现在的关中人越来越喜吃葱了,臣以为人生最好之事莫过于在热气腾腾的豆腐上撒上一把葱花,而后用木勺一口口挖着吃。” 一边说着,司马欣一边就这样给公子递上一碗豆腐,撒上一些葱花。 田安最喜欢豆腐了,这一年东巡他都没有吃过,他先接过司马欣递给公子的一碗葱花豆腐,就端着吃了起来。 扶苏这才又让司马欣再盛一碗。 司马欣也从木盆中给他自己盛了一碗,他道:“臣听闻上将军之事,还望公子节哀。” 扶苏吃着豆腐道:“县里如何?” “县里一切都好。” 扶苏颔首,又吃了一口豆腐。 司马欣又拿出两卷书,缓缓递上,又道:“听闻公子喜看书,这两卷书是当年商君在栎阳留下的。” 这两卷竹简用牛皮套套着,看着的确是很古老。 司马欣开始说起了这卷书的来历,他道:“当年秦孝公与商君变法,当年的栎阳还是秦人都城,那时商君就在栎阳与秦孝公彻夜长谈秦国变法,这么多年过去了……” “商君任大良造之后,建设了咸阳都城,之后的十余年间栎阳也就没落了,没了以前的繁华,却也依旧是秦人的古都,当年臣还是个孩子,臣随着族中长辈一起打扫当年的旧王宫,臣发现了这两卷书。” “当年,族中的长辈将这两卷书交给了臣,后来臣才发现这两卷书极其的珍贵,这是商君在变法之初留下的书,臣自小通读。” 扶苏道:“这么重要的书,你大可以留着。” 司马欣将这两卷书放在公子面前,又道:“这两卷书中的文字,臣都记在心里了。” 扶苏又将这卷书放在边上,道:“好,我收下了。” 待碗中的豆腐吃完,司马欣回到了他的县府。 翌日,公子扶苏就在大军的护送下离开了华阴县,去了咸阳。 司马欣早早就站在了渭河的桥边,目送着这支队伍远去。 看不到大军的影子后,司马欣才回到了他的住处。 司马欣住处就在县府内,县府后院有一间小屋,司马欣的夫人与孩子也住在这里。 只要站在县府外,其实仔细听,还能听到司马欣的夫人责骂孩子的话语声。 这位司马欣的夫人一直希望孩子能有出息,因此她不论是对司马欣,还是对孩子都近乎有些刻薄。 坐在县府内的司马欣还在看着文书,有县吏来报,道:“县令,陈平来了。” 司马欣是有些瞧不上陈平其人的。 尤其是司马欣这样秦人古都出身的土生土长的老秦人官吏,他的心气其实是很高的。 能让司马欣真正服气且欣赏的人其实并不多。 司马欣的目光依旧看着文书,又道:“我不见客。” “是。” 县吏又将门外求见的陈平赶走了。 看着陈平悻悻地离开,县吏也是无奈一笑,这并不是陈平第一次来。 县吏脚步匆匆又来回禀,道:“陈平走了。” 司马欣依旧看着文书,点了点头,又道:“秦人不好交游之风,陈平其人与齐鲁人士有来往,好交游,喜结交各路名士与官吏。” 县官弯着腰点着头。 司马欣见眼前这个县吏有些不明白,还不懂言外之意。 他一手提着笔,目光看向眼前的这个县吏。 对方注意到眼神,也是一个激灵。 司马欣看着他道:“以后不要与陈平这样的人走动。” 老秦人都是务实的,司马欣也是一个务实的人,他更喜欢自己的手下也是务实的。 所以,司马欣尤其看不上陈平这种不做实事,整日就喜各处交游,只会说大话的人,且好吃喝之辈。 司马欣又问道:“这个人是什么来历?” 见县令提着笔忽然发问,这县吏忙回道:“是武阳县人,来关中说是当个夫子,现在就在潼关教书。” 骨瘦如柴的司马欣,又眼窝深陷,有时不注意忽然一看,还挺吓人的。 “去忙吧。” “是。”县吏应声,快步离开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