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可现在,李骁却活生生的出现在他们面前。 很多战俘都远远地望着李骁,眼神中满是好奇,想把这位传说中的人物看得更清楚些。 李骁环视着下方的战俘,声音再次通过喇叭传出:“本都刚刚从漠北而来,那里的草原蛮子对我北疆不敬,被本都灭了族群。” “你们可知,我在草原上杀了多少乞颜部的人?” “十万!血流成河,尸骨成山!” 这个数据到底是否真实,战俘们根本无从得知,但却是被吓得脸色惊恐,生怕李骁将他们也全部坑杀了。 就在战俘们惶恐不安之际,李骁话音一转:“但我李骁是汉人,你们其中绝大部分也都是汉人。” “看在炎黄祖先的份上,我可以给你们一次活命的机会。” 战俘们顿时安静下来,眼睛紧紧盯着城墙上的身影,生怕错过一个字。 这个时代的百姓和士兵,见识有限,根本不懂那么多大道理。 想让他们敬畏,只有施加威和德。 先震慑住他们,让所有人收敛起小心思,然后再加以收服利用。 李骁继续说道:“只要你们老老实实听话,便能活命。” “从今往后,你们就不再是夏国人了,而是北疆的臣民。” “只不过,你们不能留在斡罗孩城了,都要去草原上放牧、种地。” 其实,这是因为漠北草原的汉人比例太低,李骁打算从夏国向北迁移人口,至少要让汉人占据总人口的一半以上。 此时的草原,人口尚未达到峰值,足够养活更多人。 况且斡罗孩城离河套很近,这些战俘、百姓对放牧生活并不陌生,到了草原熟悉生活规律后,很容易就能适应。 至于夏国移民所造成的空缺,继续从金国劫掠就是了。 总之,李骁的既定国策就是将华夏的百姓向外迁移,解决中原土地矛盾的同时,更是让更多的疆域成为华夏的固有领土。 随后,李骁又简单讲了讲牧场制度:“到了草原,你们会被分散,与草原人混编组建一个个千户。” “你们可以租种牛羊和草场,只要勤恳劳作,以后会慢慢拥有更多属于自己的牛羊和房子。” “日子会比在夏国时好上十倍百倍。” “不用担心苛捐杂税,因为我北疆只收两成的租子和两成的牧税,不会再向你们收取其他任何钱。” “你们更不用担心战乱流离,因为有强大的北疆铁骑保护着你们和家人的安全。” “只要安分守己,就能安稳度日,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李骁大饼画着,战俘们听着,脸上的恐惧渐渐消退,眼中多了几分向往和期待。 他们这些人,绝大部分都是穷苦出身。 靠着给人种地维持生计,仅仅是田租便有五六成,还要忍受很多苛捐杂税,一年到头连饭都吃不饱。 就算是去当兵、服兵役,拿到手的军饷也不足原本的三分之一。 况且,夏军一直在打败仗,想去劫掠都没条件。 但是李骁说的这些事情,让很多人都激动了起来。 虽然要去漠北那片茫茫未知的苦寒之地生活,但至少能让一家人的生活过的更好。 这就比什么都强。 人群中的议论声再次响起,不过这次不再是惶恐不安,而是带着些许对未来的憧憬。 看到这些战俘们的反应,李骁微微点头,露出欣慰的笑容。 在这种人吃人的年代,别管这个国家、那个国家的,只要能让百姓过上安稳的好日子,那就是好国家。 别是说漠北了,就算是再冷的地方,也有人去。 随后,李骁又去了其他几个战俘营进行演讲。 斡罗孩城之战中,共俘获五万多夏国军民。 将其聚集在一起的话,若是引发混乱,便不好收拾,所以分批次的来。 果真,当李骁将北疆的政策告诉所有军民的时候,很多人的心思都被吊了起来。 与其在夏国忍受着高昂地租以及苛捐杂税,倒不如去漠北闯一闯。 当然,也有一些人不愿意去漠北,但却也容不得他们。 李骁可不是在跟他们商量。 等到五轮演讲结束,李骁回到金帐,大口喝着水。 看向身旁的传令官,问道:“克夷门有没有消息传来?” 斡罗孩城之战后,李东江便率部迅速南下直逼克夷门,可惜夏国的援军已抢先抵达,凭借有利地形,将北疆军死死挡在贺兰山以北。 “回大都护,李将军的兵马还在克夷门外鏖战。”传令官道。 “夏国军队虽多是临时征召的民夫,战力有限,但克夷门的地形对我方十分不利。” “那里道路狭窄,高低不平,易守难攻,我大军根本无法发挥大规模骑兵冲锋的优势,进展颇为艰难。” 李骁微微点头,这个结果并未出乎他的预料。 克夷门乃是夏国的北大门,更是固守兴庆府的最后一道防线,若是真那么容易被攻克,游牧部落早就趁机南下了。 他手指轻轻敲打着桌面,脑海中回忆着蒙古人攻破克夷门的战事。 当年铁木真也遇上过这般困境,蒙古骑兵受限于地形,只能单队单队地向前冲,完全成了添油战术,初期损伤极大。 后来铁木真决定撤军,不再攻打克夷门。 当时的守将嵬名令公以为蒙古人粮草不足、军心不稳,是真的撤了,便率军随后追杀。 结局可想而知! 离开了克夷门的狭窄地形,来到宽阔的戈壁滩后,夏军被蒙古骑兵彻底吊打。 “试试吧!” 李骁心中暗暗说道,却也没有太大把握。 毕竟历史早已发生诸多改变,此时的克夷门之战,比历史上提前了好几年。 夏军会不会出兵追击,全看主将的决断。 而如今镇守克夷门的主帅嵬名宏烈,到底是不是历史上的那位嵬名令公,李骁也搞不清楚。 毕竟“令公”只是个尊称,就像杨业被叫做杨令公一样。 嵬名宏烈身为枢密副使、镇北大元帅,倒也当得起一声“令公”。 思索间,李骁提笔开始写一封亲笔书信,打算交给李东江依计行事。 亲卫百户张雄忽然快步走进帐中:“大都护,李东江将军派人来报,金国使者已经抵达了克夷门,说是为调停战争而来。” “调停战争?” 李骁一愣,握着笔的手顿在半空,他抬眼看向张雄,又低头看了一眼没写完的书信,眼中闪过一丝精光。 或许,这是个机会。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