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这架势.只能说好在自己卖萌卖的果断,跨年夜就和老师打过预防针,否则还真要紧张了呢。 翟达进来后,一众脸熟的、不熟的大佬望了过来,不过大概是人多了反而不适合拉家常,居然没人来唠两句。 只有翟达那位帮他修改格式的指导老师副教授,投过来一个复杂的眼神。 没解读出来. 毕竟两人也只见过两次面。 翟达自顾自走到台前,连接电脑、打开论文文件,至于给教授们的纸质版,数量太多了,学校已经安排好了。 大概十分钟后,钱老和校长一行终于完成了参观,有说有笑的进入教室。 翟达本想起身帮老师推轮椅,没成想这个活根本轮不到他。 一位70多岁的老院士,以比翟达这样经历过“高重力训练”的年轻人还快的速度,立刻冲了上来。 “钱老,又见面了,我是李海明啊,98年我在座谈会上见过您,还和您聊过呢。” 钱老双手合十,笑容满面的摇晃双手道:“你好,你好啊.” 若是熟悉钱老的人就能看出来:这根本没记起来。 “钱老,您身体好转了真是太好了,我是刘松,之前在科学院工作过。” “钱老您好,我是潭久” 其实不难理解,这些看似垂垂老矣的大拿,对老师来说都已经是后辈了。 若是不以一代人为判别,而以学术界十年为一代,那都是后辈的后辈。 看似七十岁的老先生,也比钱老小了近30岁,都是徒孙徒重孙级别了。 再加之近几十年钱老深居京北病榻,让教室里仿佛追星现场一般。 人都有榜样,都有敬仰的目标,当初翟达成为钱老弟子就已经引起了学校震动,更何况本尊亲临? 老师被团团围住,翟达在外面根本进不去,索性也就安心准备答辩。 终于,长达十几分钟的热闹后,王校长主动出声喊停,教室才恢复了秩序,大佬们各自坐回了自己的位置,钱老则被推到了前排侧面。 这场答辩的配角“翟达”,才终于开始了自己的表演。 轻咳一声,翟达微笑道: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和校领导,你们好,我叫翟达,来自材料学院材工一班,学号10821101,我的毕业论文题目为:碳化硅薄膜在气相/物理沉积技术中的应用研究” 翟达的语速平缓、逻辑清晰,紧张是不可能紧张的,这东西确实对他来说很简单。 时间长达25分钟,讲得还是比较细致的。 就是内容嘛.只能说比一般本科生略高。 翟达其实是问心无愧的,我只是要个毕业证罢了,又不是要顶五个师,如果和同期学生一起答辩,他这份说不定还能争夺一下“优秀论文”呢。 但东西的好坏,是要看对比,就像一盘泡菜在韩国,可以称之为大菜,放在印度那更是珍馐,但你放在中国国宴上 它甚至不配单独有个盘子。 现在的情况很类似,因为老师到来,翟达这篇毕设,硬是被单独装在最华丽、最昂贵、最有牌面的盘子上,被端了上来。 于是到了提问环节,短暂的沉默后,第一位教授一开口就惊为天人! “翟同学这篇论文可以说字字珠玑!逻辑严密,条理清晰,是我今年见过最好的毕设。” 翟达笑容僵硬的在脸上,心道:今天才1月4号!不应该也是您今年第一天上班么 夸的是不是有点硬? 其实那位教授,也不完全是因为钱老在座,就脸都不要了。 主要是人翟达才上过新闻,碳化硅方面问些实际问题,要是人家比自己还懂,岂不是反倒在校领导和钱老面前出丑? 谁这么傻非得装一波? 这种特殊情况,夸就完事儿了! 大概是有了第一个样板,第二位大佬亦是找到了节奏: “确实优秀,论证过程紧密充实,引述部分详尽而不缺要点,不愧是填补我国多项技术空白的青年带头人。” 第三位:“我观这论文,创新点缀,血肉充盈,处处透露着巧思啊!”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