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燕京大学的招生办主任,一位戴着金丝眼镜、气质儒雅的中年男人,缓缓开口。 他的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发出规律的笃笃声,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既然硬实力打不赢,那就只能……攻心。” 他推了推眼镜,镜片反射出冰冷的光。 “各位,我们都忽略了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大学,是用来做什么的?是育人的。何宇现在展现的一切,都是顶级的科研资源,是给科学家准备的盛宴。” “可他的学生呢?只是一群刚刚脱下高中校服的孩子。” 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独特的穿透力,让会议室里所有人的眼睛都亮了起来。 “我们可以输掉面子,但绝不能输掉定义‘教育’的权力。” 招生办主任的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弧度。 “他可以建最高的大楼,请最牛的专家。但是,我们,要让他输在‘教育’这两个字上。” …… 第二天。 最具权威性的官媒《华夏教育周刊》发布了一篇独家专访。 专访对象,正是燕京大学招生办主任,王博年。 镜头前,王博年身着得体的深色西装,背景是燕京大学古朴庄重的图书馆,他整个人散发着一种知识分子特有的沉稳与悲悯。 访谈的开篇,他用极尽赞美之词,对龙海大学的出现表达了“高度肯定”。 “龙海大学的横空出世,是一件好事,它像一条鲶鱼,搅动了国内高等教育这池春水,让我们这些老牌学府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和动力。” “何宇先生是一位了不起的梦想家,他用极短的时间,整合了我们国家最顶尖的一批科研力量,无论是‘龙之心’超算,还是‘希望之谷’的生态城市项目,都足以载入史册,我个人对他,抱有最崇高的敬意。” 他铺垫了足够多的赞美,每一个字都显得那么真诚,让所有观看专访的民众都觉得,这才是顶尖学府应有的气度。 然而,就在气氛最融洽的时候,他的话锋,陡然一转。 那张充满赞许的脸上,浮现出一抹恰到好处的、深沉的忧虑。 “但是,敬佩归敬佩,我作为一个从事了三十年本科招生与教育工作的‘老兵’,心中却有一个巨大的隐忧,不吐不快。” 他停顿了一下,给了镜头一个特写他眉头的机会。 “我们都看到了,龙海大学聚集了太多我们国家最顶尖的科学家,但我们也注意到,他们关注的都是最前沿、最高深的科研项目,比如月球基地、生态城市等等。” “这些项目,固然伟大,但它们离一个普通人的生活,太远了。离一个刚刚结束高考,连微积分都还没学明白的本科生,就更远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