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然而,龙河大学的主动沉寂,在外界的放大镜下,被迅速解读为另一种截然相反的信号。 心虚。 这突如其来的静默,成了一片肥沃的土壤,让所有质疑的种子,开始疯狂滋生。 那些一直对龙河大学虎视眈眈的“高校联盟”,以及无数唱衰的所谓专家,嗅到了血腥味。 他们等待已久的机会,终于来了。 一场针对龙河大学的舆论风暴,在悄无声息中,完成了最后的酝酿。 全球发行量最大的顶级科技期刊,《新视野》,在其最新一期的电子版和实体版封面上,同步刊登了一篇极具煽动性的深度报道。 封面的设计极尽嘲讽之能事。 画面上,一座宏伟的、充满科幻色彩的穹顶建筑,却只完成了不到十分之一的骨架,残破的钢筋暴露在灰败的天空下,周围是一片荒芜。 一行血红色的标题,横亘在画面中央。 【《“方舟”搁浅?——揭秘龙河大学的“概念”狂热与现实困境》】 文章洋洋洒洒,长达数万字,以一种貌似客观中立的笔触,编织了一张巨大的谎言之网。 “……据一位要求匿名的业内顶尖结构工程师透露,龙河大学那个所谓的‘生态穹顶’,其设计完全违背了基本的材料力学原理。 他们甚至无法解决最基础的结构材料承重问题,项目在启动之初,就已经陷入了事实上的停滞……” “……能源自给自足更是天方夜谭。 我们的记者调查发现,龙河大学的能源项目团队,曾向全球超过十家顶级新能源企业发出过技术咨询,但他们提出的能量转化效率和储能密度指标,被所有企业定义为‘科幻小说’。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企业高管直言,‘那不是技术指标,那是痴人说梦’……” 文章的字里行间,充斥着“权威”的口吻和“确凿”的证据。 每一个论点,都由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顶尖专家”来背书。 这些专家,口径出奇地一致。 他们从材料学、能源学、工程学、金融学等各个角度,对【“方舟”计划】进行了全方位的、毁灭性的“解剖”。 文章的结论,充满了幸灾乐祸的论调。 “龙河大学之前所有的高调行为,本质上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概念’营销。他们用一个不可能实现的宏伟蓝图,吸引了全球的目光,骗取了难以想象的资金与政策支持。 而现在,当泡沫被戳破,当狂热褪去,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选择沉默,来掩盖失败的窘境。”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