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暴怒的受害者家属有多暴怒? 只看教会前砸门的人山人海就知道了。 如果不是州警及时赶到,教会里所有的牧师怕是都要被暴怒的人群撕碎了。 ——为了逮捕爱德华牧师,整个芝加哥的警力都出动了。 即使这样,也差点走不出人群的包围圈。 一想到自家逝去亲人的遗体被禽兽牧师酿酿酱酱,逝去的灵魂都污了,上不了天堂了,家属们就双眼充血。 当吓得战战兢兢面无血色的爱德华牧师被警察拷着从教堂里出来,群情激奋的家属们再次一拥而上,向他投掷砖头和石块,然后与警方爆发冲突,超过20人被捕。 芝加哥市长第一时间站出来,宣布绝不容忍这种骇人听闻的罪恶,绝不放过任何一个邪恶的罪犯,才没有造成更大规模的暴动。 不止芝加哥人惊爆了眼球,连全美所有乍闻此事的人都原地炸裂。 太恶心了,太变态了! 最恶心的是,犯下如此炸裂罪行的,是一个平日里满嘴仁义道德,可以为上帝奉献出一切,虔诚的不能再虔诚,活像是脸上都带了一层圣光的牧师。 这让最虔诚的信徒也目瞪口呆,发不出任何声音。 哪怕是跟小男孩酿酿酱酱,都可以找办法挽尊一下,说是误会云云的。 但是跟尸体? 对不起,这种癖好过于小众,以至于在教会中都找不到任何共鸣。 媒体也炸裂了! 这是何等惊天大丑闻? 如果算上牧师正在和罗根打的官司,这又是何等的神转折? 这是个金矿啊! 经过内衣游行、罗根打官司等新闻炒作,几乎所有报社的老板和编辑们都发现了,公众们在某个时间段,只会为一件事情而关注、激动。 当这样的事件出现,报社动用一切手段进行全方位报道——启用大牌记者、刊登头版头条、开辟更多版面——那么,报纸的销量就会比往常剧增数倍甚至数十倍。 原本,为了报道牧师和罗根的官司二番战,就有不少报社的记者齐聚芝加哥;现如今,一天之内,更多的记者从四面八方赶来。 很快,全国的目光都投向了芝加哥。 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够看到或听到对这件事情的疯狂报道。 在报纸的通栏标题里,在杂志的内页里,在收音机的广播节目里,在那些滔滔不绝的演说家和政客的口中,甚至在剧院剧照中,到处都是关于这件事情的报道。 除非你把眼睛闭上,把耳朵堵住,否则,你就逃不出“教会猥尸门”的精神污染! 是的,太阳报的照片被广为转载,这种放在哪都挑战认知极限的恶行,让人们第一次在吃瓜看戏时觉得自己整个人都不干净了。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