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首先是序章。 《三体2:黑暗森林》的序章描述了两段对话,一段为叶文洁和罗辑的对话,一段为伊文斯和三体人的对话。 序章以褐蚁的视角,记录了叶文洁和罗辑的对话。 “你是小罗吧?” “我是罗辑,杨冬的高中同学。” 褐蚁攀爬在黑色光滑的墓碑上,先是走过了一个“1”,再是一个“9”,之后是一个“7”,最后又是一个“9”。所以连起来就是一个年份: 1979。 序章很有意思,边记录褐蚁的行动,边穿插着叶文洁和罗辑的对话,这给了朱华一种很新奇的阅读体验,当然了,读起来也很艰难就是了。 因为从褐蚁的视角里,那些“峡谷”、“黑色的孤峰”、“沟槽”,他好半天才分清分别是“刚挖的坟坑”、“墓碑”、“字迹”。 叶文洁和罗辑的对话里,记录了叶文洁指点罗辑的过程。 并提出了“宇宙社会学”的概念。 叶文洁假设,宇宙中分布着数量巨大的文明,它们的数目与能观测到的星星是一个数量级的,很多很多,这些文明构成了一个总体的宇宙社会,宇宙社会学就是研究这个超级社会的形态。 “宇宙社会学”,朱华精准的捕捉到了这个词汇。 他下意识的第一反应就是去搜了搜,看这个学科是否真实存在,结果网上并没有这个词条。这让他感到惊讶!他觉得“宇宙社会学”这个概念提出的很棒,起码在这本书里是自圆其说的。 而且朱华觉得“宇宙社会学”的出现不会那么简单。 或许在接下来的剧情中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继续往下看。 墓碑上的褐蚁还在攀爬,又遇到了一个“2”和一个“0”。 “所以。” 朱华在脑海中构想了一个画面:褐蚁爬过了‘1979—20’? 这是杨冬的生辰和去世的时间? “只不过去世的时间只爬了一半,那剩下两个应该是‘0’和‘7’吧?”,作为三体的忠实粉丝,朱华记得杨冬的过世时间,正是2007年,不过这并不是书里的信息,而是电视剧《三体一》里的信息。 《三体一》开头提到了2007年奥运火炬手选拔工作,而杨冬,正是在这个时间自杀的。 可是—— 朱华思考起来: 《三体二:黑暗森林》的序章为什么是以褐蚁的视角展开的呢?成丞又为什么让褐蚁爬过杨冬的出生时间和过世时间呢?是有什么隐喻和象征吗? 还是有什么别的意图? 他总觉得成丞不会有闲笔。 他喝了口水,继续往下看,叶文洁和罗辑的对话还在继续。 罗辑认为目前可知的文明只有人类一个文明,研究宇宙社会学似乎没有意义。 叶文洁说正是因为没有人做,才有机会。 她还说明了这个学科的研究价值,并试图提出了两条宇宙社会学的公理: 第一,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 第二,文明不断增长和扩张,但宇宙中的物质总量保持。 看到这里,朱华再次有了阅读《三体一:地球往事》时那种震撼的感觉。 不同于其他科幻,其他科幻要么幻想某种未来科技,要么引入某种外星文明,以此来彰显自己的“科幻”之处。 而《三体》中虽然也有外星人,有三体人,但它最迷人的根本不在于此,而是在于它的真实性! 他真的仿佛在看一种宇宙文明下的文学纪实一般! 就如此处的“宇宙社会学”: 星星都是一个个的点,宇宙中各个文明社会的复杂结构,都被巨大的距离滤去了,变成了一个个拥有参数的点,于是就更容易建构数学模型。 哪怕这样的理论出现在正经的科普文章上,他也觉得没任何违和感。 换句话说,这确实很“学术”! ——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