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和尚,你应该明白本王的意思。” 朱棣转过头,一脸严肃的对着姚广孝道,这目光自然是带着一种无言的压迫。 姚广孝则是自信一笑:“命数如此,自会有印证之时。” “当初贫僧说过要送王爷一顶白帽子,那就不会食言。” “如若未来做不到,王爷尽管拿下贫僧这一颗人头。” 听到这。 朱棣也不再多说此事。 随后凝视着手中的密报:“这朱应的确是能力非常,自北疆归来后,又立新功了,以此功,足够他再至少官升一级。” “傅友德与蓝玉分别进攻辽东的金城和开原城,苦攻半月而不破。” “那些淮西悍将也是对朱应有些嫉妒,故而举荐了朱应领兵攻城。” “结果,那防卫森严的金城,有着近八万大军把守的金城竟然真的被他攻破了。” “而且,他不知用的什么战法,以骑兵破城。” “此子,如若未来不能拉拢,必是大敌啊!” 说出此话时。 朱棣的手也不由得握紧了密报。 显然。 对于朱应,朱棣是充满了好奇与忌惮。 不同于淮西。 他们虽然在军中声望极高,也的确是善于统兵,可大多已经是四十以上了,未来的时间很长,朱棣熬得过他们,而且自己父皇对淮西早就有怨,说不低那一天就处置了。 可朱应不同。 他还如此年轻,未来还很长。 此番表现出的统兵之力,战力,无不令人心惊。 “朱应。” “此子的确是令人意外。” “自北疆展现的能力已经足可让人高看,也让他进入了应天视线。” “此番金城再立新功,未来不可限量。”姚广孝也说道。 朱棣从密报下又取出了一张纸条。 “这是朱应的生辰。” “乃是军籍之中记载的。” “你不是善于推算吗?” “就用他的生辰来推算一番。” 朱棣抽出了这一张纸对着姚广孝一递。 姚广孝走上前,接过来一看。 “洪武五年,七月。” 姚广孝看到这年龄,心念默念。 随之。 又沉默的坐了回去,手中盘着佛珠,脸上带着一种郑重之色,似心底在推算。 朱棣也并不着急,平静等待着。 好半天后。 姚广孝睁开眼睛。 “从生辰八字来看,此子应该十分平庸。”姚广孝缓缓开口道。 “那你可算错了。” “如若朱应如今还算平庸,那天下间就无出彩之人了。” “十六岁开创如此战果,谈何平庸?”朱棣淡笑一声。 “或许吧。” “此子要么生辰为错,要么就是逆天改命。”姚广孝缓缓说道。 “朱应。” “本王对你越来越好奇了。” “可惜本王不能离开封地,否则真的想要一见。” 朱棣缓缓开口道,眼中也有着一种向往之色。 …… 时间逐渐流逝! 大明都城,应天! 踏踏踏。 踏踏踏。 一匹快骑背后插着令旗,快马从城外向着城内疾驰。 “辽东急报。” “闪开。” “都闪开。” 快骑快速冲进, 镇守在城门的兵卒立刻移开拒马。 快骑迅速通过。 城中许多百姓面面相觑,但也不敢阻挡,纷纷退让到了街道两侧。 “辽东急报。” “朝廷终于对辽东动兵了。” “辽东原本就是我华夏的疆域,如今终于要夺回来了。” “太好了……” 许多百姓听着急报兵高呼辽东急报,每一个都是面带期待之色。 对于他们而言。 辽东。 一直以来都是属于华夏的疆域,如今中原光复,重新归于华夏汉家,可辽东之地却是一直沦落到了北元掌控,今夕大明对辽东动兵,定然是要将辽东重新归于华夏疆域了。 急报快骑一路疾驰,直入宫门,没有任何阻碍。 奉天大殿! “启奏皇上。” “第二批粮草辎重已经开始调集,如今已经开始运送。”户部尚书赵勉站出来,大声启奏道。 “此番户部做的不错。” “粮草辎重未曾断绝。” “倒是在辽东,冯胜他们让咱失望了。” 朱元璋带着对赵勉的夸赞,也带着对征伐辽东大军攻势的不满。 “臣多谢皇上夸赞。” “此番户部能够这么快筹集粮草辎重,一切皆因皇上恩抚治理天下,吾大明也未曾有天灾人祸,故而有所收成。” “一切都是托皇上洪福。”赵勉则是不卑不亢的道。 听到这。 朱元璋一笑:“户部,记一功。” “臣多谢皇上。”赵勉脸上浮起喜色,当即道谢,随后退回了班列。 “启奏皇上。” “自大宁府动兵以来,大宁府边军已经伤亡诸多。” “如今兵部已经收到了四千余人阵亡名册,还有一千余众负伤退伍名册。” “这些将士还需抚恤。” “此事还需皇上定夺。” 兵部尚书唐铎站出来,大声道。 “太子。” “抚恤之事一直都是你来办的,此番如何?”朱元璋将目光落在朱标身上。 闻声。 朱标看向了唐铎,面带思虑。随后道:“对于为国尽忠的将士!孤只有一句话,恩待,恩抚,恩养。”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