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此话落下。 朝堂诸多大臣也是立刻领会了朱元璋的意思。 他们有的微微点头,有的眼神闪烁,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这一次辽东战事,从粮草辎重调度,从选定将领出征,从调集兵力!” 朱元璋稳坐龙椅,目光则是俯瞰朝堂,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十分严肃。 “这一切都是太子过问,一切都是太子在亲决。” “咱就是一个旁观之人,无非就是配合太子批阅了一些奏折罢了。” 朱元璋语气中带着对朱标的肯定与赞赏。 “皇上所言极是。” 兵部尚书唐铎立刻站出来,大声道。 “此次平定辽东,事关政务,事关军务!太子殿下对于诸事都是亲力亲为,一一定夺,此番平复辽东之大功,当属太子殿下运筹帷幄。” 唐铎再次说道,话里毫无掩饰对朱标的全力支持。 “臣附议。” 作为户部尚书的赵勉也是当即站出来附议。 只见赵勉微微躬身,神色恭敬:“吾大明对辽东动兵这八个多月,太子殿下每日都是在东宫大殿批阅奏疏,事关辽东战事更是一一过问,一一定夺!此番辽东能够平定,太子殿下居功至伟。”赵勉的声音同样坚定,在大殿内回响。 随着两个与辽东战事最为紧密的尚书站出来,朝堂之上的大臣哪怕反应再迟钝也是立刻明白了当今皇上的意图是什么了。 于是所有朝臣都纷纷站了出来,一个个都是面带郑重,齐声高呼道:“平定辽东,太子殿下居功至伟!当载入史册,记太子殿下掌舵辽东战事,记载光复之功!” 他们的声音整齐划一,响彻朝堂,似乎也代表着整个朝堂的共同意愿。 或者说,这也是附和朱元璋圣心。 看到这一幕,朱元璋也是十分满意地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眼神中透着对朱标的期许。 这正是他想要的。 正如之前所言,他朱元璋一介微末立国大明,重塑了汉家的尊严! 别人想要寻求的青史留名对于朱元璋而言,已然得到了,而且未来青史之上必有他朱元璋记录的一册,他所有的功绩都会在上记载。 所以! 这光复辽东的青史留名,朱元璋可以不要,他要给自己的儿子。 让青史之上,给自己儿子也记下名字。 他们父子都要名留青史。 “太子。” 朱元璋笑着对着朱标说道,眼神中充满了慈爱:“你听到了没有。” “辽东光复,你居功至伟。” “这是诸卿说的,也将是吾大明子民认同的。” 朱元璋的声音无比温和,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认同与骄傲。 对于朱元璋来说,朱标可不仅仅是他的太子,更是他朱重八的嫡长子,亲儿子。 也是他在这世界上,仅存一个能够说心里话的亲人了。 “儿臣,谢父皇。” 此刻朱标心底有着千言万语,但此刻都汇聚成了一个谢字。 朱标微微躬身,眼中闪烁着感动的泪花。 他自然是明白自己父皇的苦心。虽说自己在朝堂之中,在天下之中富有仁德之名,可终究并非实打实的功绩,而且治理之功有他父皇在朝,终究是被当朝所得。 这一次,辽东光复,必是青史留名之举。 朱元璋能够想到的就是为自己儿子铺路,不仅仅自己儿子的处置军政的能力,更是要在贤名上,在青史上都为其铺路。 “吕本。” 朱元璋大声道,声音中带着威严。 “老臣在。” 作为礼部尚书的吕本站了出来,恭敬一拜,不过身形微微佝偻。 “用不了多久辽东就可以平定了。” “等消息传回后,辽东光复之事必然是要昭告天下的。” “骤时有关太子的功绩,你礼部可要好好拟定一封昭告天下的旨意,让天下子民皆知辽东光复之功。” 朱元璋一脸严肃地交代道,眼神中透着对这件事的重视。 吕本当即一拜,声音坚定地说道:“老臣定不辱皇命。” 显然这一个差事,吕本也清楚知道其背后的根本,如果不办好,那就是罪责了。 “恩。”朱元璋满意地点了点头。 可见,他对这辽东光复之功,青史留名给朱标是极为重视的。 “父皇。” 朱标躬身一拜,十分严肃地启奏道:“如今辽东即将彻底光复,出征辽东的诸位将军也理当论功行赏。” “特别是朱应。” “不论是铁岭之功,还是此番辽阳斩纳哈出,皆是功不可没,理当重赏。” 话音落下。 朝堂群臣的目光再次投向了朱元璋。 显然。 辽东将定。 有关于战将的封赏也要落实了。 特别是那些自京畿之地外派的诸多淮西将领们,他们的封赏在他们回来后肯定是要落实的。 “的确。” “朱应之功,理当重赏。” “不仅仅是朱应。” “此番在辽东战场上,所有有功将士都应该依功而赏。” “特别是大宁边军。” “他们作战英勇,也让咱看到了边军的战力。” 朱元璋当即笑着点头,对于这封赏有功之臣,自然是不会有任何反对。 ……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