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准备如何了?”元帝压低声音问道,声音中带着一丝紧张和谨慎。 “回皇上。”失烈门同样压低声音说道:“一切都准备好了。国库内的一切已经在半月前就分批向北运送了。” “皇上钦定的人都已经暗中通知了,只待皇上旨意,所有人就可立刻启程北撤。” 闻言! 元帝满意的点了点头:“朕已经让太子先行一步去了,如今明军越来越近,容不得耽搁了。” “今晚就撤走。” “撤回祖地。” “汉人不是有一句话吗?叫做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无论如何,先保命,保住我大元的根基要紧。” “只要撤入了祖地,朕就不相信明军还敢追击。” “唉!” “悔不该啊,数月前就该撤离的。” 元帝十分苦涩的说道。 虽说是为了保命北撤,但想到自己要离开住了多年的都城,也是他北元最为繁华的地方,与汉家文化最为相近的地方,元帝还是十分不舍的。 他的脸上带着留恋和无奈,充满了不舍。 “皇上。” 失烈门一脸正色的说道:“如今的撤走都是为了将来。” “只要皇上在,我大元皇族还在。” “未来,我大元一定可以卷土重来,这些被明国夺取的疆土城池,迟早有一日会全部夺回来。” “而且,我大元一定可以如先祖一样,马踏中原,再次让那些卑贱的汉人匍匐在脚下。” 失烈门的话语中充满了坚定,哪怕到了如此境地,仍然是有着野心,似乎在他话语中,此刻不是他们狼狈逃跑,而是在等待他大元重新崛起的那一天。 听得这话,元帝也表现的极为认同:“你说的没错,总有一天,我大元还会卷土重来的。” “卑贱的汉人。” “他们该死。” 元帝的眼中闪过凶狠的光芒,对汉人,对大明有着无尽的仇恨。 这时! 失烈门又想到了什么:“皇上,此番北撤万万不能走漏了消息,要不然就不好走了,而且朝中那些部落首领都心思各异,如今我大元皇族的力量损失不小,恐怕他们有异心。” “皇上北撤的消息也必须与太子汇合之后再说。” “毕竟皇上在北疆还有十万精锐,足可保护皇上。” 失烈门十分谨慎的说道。 他深知此次北撤的重要性和危险性。 他们大元可不是铁桶一块啊! 朝中那些部落首领心思各异。 元帝重重点头:“丞相,有你!朕之幸!” “可惜了蛮子了,如若不让他留下来,又怎能迷惑那些有异心的逆臣。” “如若明国一开始的时候就上下一心,我大元怎会落得如此地步?” “如若当初辽东失陷之前,他们就出兵救援,不阻碍朕!” “大元又怎会落得这般境地。这些逆臣都该死。” 想起了昔日的种种,元帝也是充满了懊悔。 可是这世间,根本就没有后悔药可言。 此刻。 除了懊悔外,元帝更有愤怒。 ……… 应天,皇宫,文渊阁! “标儿。”朱元璋兴奋的声音在阁内响起,他手中拿着军报,老脸上挂着喜悦的笑容:“你看到了没有?” “咱北伐大军已经即将攻至北元都城了。” “如今,吾大明的北伐终于是要功成了。” “哈哈哈。” 朱元璋的笑声爽朗而豪迈,为大胜而庆。 “父皇。” “这就是我北伐精锐之功。” “此次北伐之后,数载内,北元翻不起浪了。”朱标也是一脸笑容的说道,十分高兴。 而在殿内。 几个尚书也是纷纷向着朱元璋恭贺:“臣等恭贺皇上,北伐即将功成!皇上之功绩,当青史永存。” 闻言! 朱元璋却是摆了摆手:“这可不是咱的功绩,而是太子的。” “此番北伐之战,一切粮草调拨,一切兵力调拨,全部都是经过太子批阅处置的。” “咱可没有做什么。” “咱就是听一听奏报,封赏有功之臣罢了。” 朱元璋笑着道,话语之中自然是蕴含深意。 显然。 如同昔日辽东之战一样,这种大功,青史留名的大功。 他都要留给自己的儿子。 朱元璋对朱标的期望,满朝皆知,但真正能够做到这一步的,也是从未有过。 “太子圣明。” “北伐之后,太子之名,青史永存。” 殿内几个尚书又立刻齐声道。 他们自然都明白圣意所想,又怎会去忤逆。 “北伐的粮草还能坚持吧?” 朱元璋看向了赵勉。 “请皇上放心。” “为了北伐之战,户部筹集了一年的粮草所需,如今尚有结余。” “而且此番出征北伐也才不到七个月时间,粮草充足。”赵勉立刻回道。 “很好。” 朱元璋满意的点了点头。 “启奏皇上。” “工部所制的铁弹,炮弹也十分充足。” “绝对不会让北伐止戈。”工部尚书也是立刻道。 朱元璋点了点头,随后道:“传旨给郭英,咱的目的是北元覆灭,而不是夺城!” “如今既然还有充足粮草。” “让他自行看着办。” ……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