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深夜。 “锦衣卫百户张远峰见过指挥使大人!”保安州城内,一个中年男人单膝下跪向阎应元施礼。 阎应元伸手将其搀扶起来:“说说宣府镇的情况。” 收复延庆后,他立刻与当地的锦衣卫取得联系。 这些锦衣卫藏在暗处,伺机而动。见朝廷派人收复,毫不犹豫的投入到朝廷的怀抱。 在锦衣卫的帮助下,阎应元顺利收复怀来卫和保安州。 锦衣卫百户张元峰起身后,表情凝重:“阎大人,宣府镇的情况比较复杂,属下一时不知道从何说起。” 阎应元想了想,开口道:“城中现在什么情况?是否缺粮?又有多少守军?” 张元峰没有犹豫,将城中的信息一一汇报。 “李自成退兵前对宣府镇进行了劫掠,但慑于宣府镇军属较多,所以只是象征性的劫掠后就退兵了,城中并不缺粮。” “由于宣府总兵投降,巡抚自杀,宣大总督阵亡,所以整个宣府镇落到了万全都司掌印指挥使吴致远身上。” “现在宣府镇内有三千多守军,其中七成是万全都司的卫所兵。这些人见流贼兵退,立刻接管了宣府镇防务。” 听着万全都司四个字,阎应元眉头紧锁。 万全都司掌管整个宣府的卫所,是名副其实的土皇帝。 崇祯年间的卫所由于大量军户逃了军籍,几乎是形同虚设。各地防务基本由招募的营兵接管,精锐的野战部队更是与卫所毫不相干。 但! 两个地方除外! 分别是大同,宣府! 军户逃籍有两个原因。 一是晋升无望。 军户本身及其子嗣世代为兵,但只能当最底层的军户而成不了军官。这个政策让军户成了被剥削的对象,没有任何尊严。 第二个原因是无法生存。 军户种地的粮食一部分上缴朝廷,剩下的留作军粮糊口。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