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大伴,”朱慈烺看着殿门口的太监丘致中,问道:“他们所为何事?” 丘致中是朱慈烺的东宫伴读,如果没有意外的话,将来肯定能进司礼监。 丘致中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做事非常谨慎小心。 “回太子殿下的话,魏国公和史可法此番前来是为了军饷一事。具体的他们没说,奴婢也没敢问。” 军饷? 朱慈烺皱着眉,没了主意。 前些日子郑成功从北京运来二百万两白银。 这些银子是南京京营和袁继咸的军饷。 发完军饷后,还剩余几十万两。 南京的官员得知这个消息后像是打了鸡血一样,纷纷前来拜访。 目的只有一个:要钱! 刚打发走一波,又来一波! 朱慈烺想了一会,吩咐丘致中:“让南京京营总督刘文炳,倪元璐倪先生,南京户部尚书高弘图去一趟文华殿,本宫有事与他们相商。” 从北京迁到南京后,他选择让刘文炳担任南京京营总督一职,而不是襄城伯李国桢。 李国桢的能力是能言善辩,而不是领兵治军。 京营军备废弛,他“功”不可没! 丘致中刚要走,殿门外走进一个小太监,跪地说道:“太子殿下,南京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凤阳总督马士英求见。” 马士英? 他不在凤阳守皇陵,来南京作甚? 朱慈烺一个脑袋两个大。 思考片刻后,朱慈烺吩咐道:“让所有人都去文华殿等候,本宫稍后就到。” “奴婢领命。”丘致中和传令的小太监在地上磕了一个头,转身离去。 文华殿位于奉天殿东南,是朱高炽当太子监国期间的主要办公的场所。 朱棣迁都北京之前,朝会的举办地点并不是南京紫禁城奉天殿。 而是在奉天门(奉天殿正殿前门)举行朝会,又称“御门听政”。 朱棣北伐时让朱高炽监国。 朱高炽不是皇帝,不敢像朱棣一样“御门听政”。为了合乎礼法,经过礼部官员一番商议后,让他在午门左门举行朝会。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