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等等,”见李若琏要走,崇祯喊停了他。 “请陛下示下。” “陕西、山西去年夏粮、秋粮收成如何?” 李若琏一愣,不知道崇祯问这个问题干什么。 尴尬的是,他不知道答案。 “立刻安排人去打探一番,尽量准确一点。” “臣这就去安排。” 李若琏走后,崇祯继续思考之前的问题。 他将巡盐,海关关税,远洋贸易以及印钱的事一一写在纸上。 具体细节他没写,因为不知道该怎么写。 他只是把一些想法写下来,然后交给内阁去商议细节。 确定细节没问题的话,再安排人去执行。 有了内阁的帮忙,会少走很多弯路。 “皇爷,户部尚书求见。”王承恩的声音在耳边响起。 “让他进来吧。” 户部尚书方岳贡迈步走进大殿,随后将手中的盒子高高举过头顶:“陛下,这是户部铸造的新铜钱,请陛下过目。” 崇祯接过盒子,打开后拿起一枚铜钱,仔细看了起来。 崇祯通宝! 在明代之前,许多朝代的铜钱都叫某某元宝。 到了明代统一改为通宝。 原因很简单,避讳朱元璋的元字。 方岳贡介绍道:“陛下,我朝铸钱用铜,每百斤铜料可获利一万六千文,折银二十两五钱四厘。每百斤铜料的成本价白银十两,利润与成本五五开,十分可观!” “一两银子可换多少铜钱?” “回陛下,明面上,一两银子可兑换一贯铜钱,一贯铜钱是七百七十文。” 宋代之前,一贯铜钱是一千文。宋朝时期规定一贯钱等于一两白银,但是一贯钱不再是一千个铜板,而是七百七十个铜板,也就是七百七十文。 “实际呢?”崇祯问。 “实际一两银子能兑换一千五百文左右。”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