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大明朝的官员在考中之前都是读书人,他们会维护读书人的利益,好让自己的后代继续通过读书出人头地。 一旦出现这种事,地方官府会主动停摆声援读书人。 上面追问起来他们就会说有学生在衙门外聚集,衙门无法处理公务。 朝廷没办法,只能想办法尽快平息读书人的怒火。 二是组织百姓闹事。 具体方法非常简单,他们会告诉百姓要上涨田租,原因是朝廷横征暴敛给他们加税,为了维持生计只能涨田租。 百姓田租本就沉重不堪,听闻这种事后会联合起来抗税。 一个县的百姓少则万余,多则数万。只要闹事的百姓足够多,地方衙门抓人都抓不过来。 闹大了甚至会激起民变,迫使朝廷妥协。 士绅们通过看不见的手操控读书人和老百姓冲锋在前,他们自己则隐藏在后面收获渔翁之利。 以此告诉朝廷他们不是好惹的。 崇祯当然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他要在免税期间把这件事彻底解决掉! 时间定在秋闱之后,明年夏粮征收之前。 只要把这件事办好了,大明朝至少能恢复两成国力。 最重要的是能收获民心,提高民望。 民望足够高,百姓就会心系朝廷,对待流贼就像对待敌人那样。 时间一长,流贼不剿自败。 “请问殿下,第三道旨意是什么?”史可法问朱慈烺。 “第三个旨意是调刘肇基进京!” 史可法先是一惊,随后大喜过望。 南京兵部给北京发去的公文是他亲自起草的,他重点夸奖了刘肇基在战场上的表现。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史可法顿了顿,“刘肇基此番进京会升官并得到重用。” 钱谦益呵呵一笑,摇头道:“确实能升官,但不一定得到重用。” “为何?”旁听的朱慈烺问。 “刘肇基没兵,想重用他得给他兵权。山海关的吴三桂,密云的黄得功,宣府的阎应元唐通都有自己的兵,唯独刘肇基没兵。” “陛下需要的是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而不是一个能打指挥作战的将领!” 史可法讪讪一笑,继续问道:“请问太子殿下,陛下第四道旨意是什么?” “第四道旨意是让我转告秦良玉和沐天波,告诉他们云南土司吾必奎,沙定洲部有叛乱之心,一定要小心提防。” 钱谦益和史可法同时一愣。 云南土司叛乱?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