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崇祯第二次做局使用的套路与第一次不同。 他先是让内廷准备好银子,做出一副要用银子换铜钱的样子。 不出意外,消息很快被泄露出去。 等外面的勋贵、士绅、富户准备好铜钱后,崇祯却下令不换了。 由于消息是通过非正式途径泄露出去的,所以他们只能打碎了牙往嘴里咽。 巨量的铜钱不但占用了仓储空间,还影响资金流动。 很多人开始花手上的铜钱。 供需关系决定商品价格。 当供应量大于需求量时,商品价格会下降。 当供应量小于需求量时,商品价格会上升。 供需平衡时,商品价格会趋于稳定。 铜钱是货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商品。 被富人们嫌弃且大量被使用的铜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贬值。 崇祯则命锦衣卫暗中收购,暂时存起来。 消停几个月之后,崇祯又又又来了。 勋贵士绅们有了上次的教训,决定不见兔子不撒鹰。 崇祯没有爽约,而是拿出八十万两银子去换铜钱。 勋贵、士绅得到消息后立刻去市面上找铜钱。 铜钱又升值了。 崇祯则把上次囤积起来的铜钱趁机拿出来,利用差价小赚了一笔。 数次之后,京师的有钱人成了惊弓之鸟。 因为他们发现无论自己怎么做,大部分人的结果都是赔钱或者不挣钱。 除非不参与。 可不参与又有些不甘心,毕竟选择大于努力,只要跟对了一次或许就能挣到大钱。 京师百姓也受到了影响。 每当有人用银子换他们手里的铜钱时,他们第一反应不是立刻兑换,而是趁机给铜钱抬价! 银子换铜钱这件事产生了蝴蝶效应,随着范围的波及,连锁反应跟着扩大。 崇祯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局面越乱,新货币入场遇到的阻力才会越小。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