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这样就符合有嫡立嫡的规矩了。 不过废皇后之事牵扯太广,万历最终没有选择这么做。 万历的妥协让朝臣们意识到,规矩虽然是皇帝提出来的,但他们可以用规矩约束皇帝的权力。 党争也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 崇祯不会重走万历的老路, 所以他不会妥协,而是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 “诸位,”崇祯还是那般慢悠悠的语气:“朕打算让定王朱慈炯亲赴辽东传旨,正好可以迟缓封藩之事,如何?” 大臣们纷纷用眼角余光看向范景文。 范景文是内阁首辅,和皇帝正面交锋时,他必须起到带头作用。 范景文想了想,“请问陛下,定王传旨之后何去何从?” “朕的意思是定王传旨后就待在辽东,户部什么时候有钱了,他什么时候回来封藩就藩!” 范景文皱了下眉,感觉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到时候就算户部有了钱,崇祯也可以不让定王回来。 时间久了,定王绝对能在辽东发展出自己的势力。 想到这,范景文抬起头看向内阁其他成员。 王家彦,邱瑜,谢三宾等人虽然也察觉出不对劲,但此时此刻没有合适的对策。 “陛下,”范景文再次问道:“永王殿下呢?也离京去辽东吗?” “不!”崇祯摇头,“永王留在京师,和蒙古质子待在一起。他比定王年纪小,封藩之事要排在定王之后。” 范景文再次低下头,用眼神和其他人沟通。 崇祯的折中方案虽然有瑕疵,但总体来说符合各方的利益观点。 对文官集团来说,只要没有废除定王的藩王之位,定王就拿不到兵权。 其次让定王远赴辽东可以推迟封藩,缓解财政压力。 对崇祯来说,只要定王去了前线,就有机会拿到兵权。 毕竟,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王永吉的官职是平辽总督加兵部尚书衔,给不给朱慈炯兵权由他说了算。 崇祯相信王永吉会给朱慈炯一个机会。 (明代跨区调动兵马钱粮需要兵部的手续,所以很多总督会加兵部尚书或者兵部侍郎衔,此举主要是为了方便跨区调动兵马,统筹钱粮等。) 崇祯,内阁,满朝文武,在互相猜忌中达成了共识:定王朱慈炯去辽东颁发圣旨,随后留在辽东效力。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