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在古代。 地主和士绅阶级最喜欢的就是灾年。 普通自耕农抵御自然灾难的能力差,需要在别人的帮助下才能度过灾年。 能帮他们的首先就是地方官府。 但... 很多地方官员会想办法隐瞒不报,甚至丧事喜办,把灾年说成丰年。 因为当时的人比较迷信。 认为天灾是人祸造成的。 哪里出现了天灾,就意味着那里的地方官治理有问题,追究起来地方官要负主要责任。 其实不仅官员如此,皇帝亦是如此。 以明英宗为例,正统四年京师一带天灾不断。 明英宗为此下了罪己诏。 实际上。 有明一朝的罪己诏共有有二十七份。 数量最多的是崇祯皇帝朱由检,有六份罪己诏。 其次是明太祖朱元璋和代宗朱祁钰,他们各有五份。 英宗,世宗和神宗各有两份。 惠帝,宣宗,宪宗,孝宗和武宗各有一份罪己诏。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很多官员不敢如实上报灾情。 就算如实上报,开仓放粮也需要手续和时间。 灾民根本等不及。 于是百姓们就只能求助于有存粮的地主和士绅。 面对主动找上门的灾民,地主和士绅并不会像影视剧中一样对殴打驱赶灾民。 相反的是。 他们会连夜开设粥场,赈济灾民。 他们每天只会供给灾民少量的稀粥,吃饱是不可能的,但也不至于饿死。 当消息传出,附近的灾民会蜂拥而至。 这时候地主和士绅才会露出真面目。 他们会劝说灾民,让他们用土地换取粮食。 灾民不同意? 好!即日起停办粥场。 灾民们本就没多少存粮,为了来这个粥场,所剩不多的粮食也在路上吃完了。 粥场一旦停办,他们既没有存粮果腹,也没有足够的粮食支撑他们去别的地方求生。 况且。 人在极度饥饿的情况下会丧失所有理智和自尊心。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