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没有兵部的调令,定王朱慈炯就无法调动兵马。 没有礼部的官印,朱慈炯就无法处理军务。 朝臣们此前虽然答应给朱慈炯兵权,但事到临头却又反悔了。 在大臣们眼里,朱慈炯掌兵和崇祯掌兵没有什么两样。 另外。 如果最后是朱慈炯继承了皇位,那么大明皇帝将在明武宗之后重新掌握兵权。 这是文官集团所不能容忍的。 于是他们反悔了。 崇祯问谢三宾:“兵部和礼部以什么理由拒绝签发调令,不给铸造官印的?” 谢三宾回答:“理由是大明朝有藩王不得掌兵的祖制。” “哦!”崇祯冷哼一声,脸上却摆出一副无奈的样子:“朕知道了。” 定王进京前就商量好的事,定王进京后又反悔了。 既然这帮人和自己玩脑筋,那崇祯就要玩死他们。 不等崇祯发话,谢三宾便提议道:“陛下,臣觉得可以将那些不愿配合的官员降职甚至罢免,任命愿意配合的官员担任。” 崇祯瞪大了眼睛:“那怎能行?他们此举虽然违背了承诺,但也遵守了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因为守规矩而被降职甚至罢免,那以后谁还守规矩?” 谢三宾被崇祯的反应搞懵了。 他本想帮定王拿到兵权,讨好崇祯的同时顺便把自己的人安插到兵部和礼部。 可是崇祯不但没有同意,还要给那些反对的官员升官。 崇祯这是要干什么? 崇祯没有解释,而是吩咐道:“你统计一下那些守规矩的官员,回头报到司礼监,朕要立刻给他们升官。” 谢三宾令旨后继续汇报:“陛下,五千陕西边军骑兵和三千蒙古骑兵已经抵达城外,随时可以南下。另外郑成功率领数千水师抵达了登州,与他一同前来的还有泉州通判顾炎武,他们要进京面见陛下。” 崇祯想了想说道:“他们请求进京的目的,不就是想看看朕有没有被架空吗?让他们来!不过叛军已经杀到了山东,郑成功身为主将不宜轻动,只让顾炎武来一趟就行了。” “陕西边军和蒙古骑兵暂时不要动,定王什么时候有了兵权,再调动他们!” “平辽大军也不急着调动,朝鲜愿意承担军费就命他们回来。朝鲜若是不愿承担军费,就让他们顺便平了朝鲜。” 内阁首辅谢三宾一一记下,转身离开。 他前脚刚走,崇祯便对着王承恩说道:“告诉张容,东厂可以行动了。” “是。”王承恩跑步离开。 ......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