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说到这里,张教授有些可惜的摇了摇头道: “不过后来的探测数据显示,金星的表面的温度为447摄氏度,气压为90个大气压,大气层密度大约为地球的100倍!” “唉~高温、高压、缺乏液态水、频繁的酸雨,还有大量的火山活动,金星的自然条件实在太恶劣了,完全没有任何改造的余地,至少现在的科学理论不支持。” 对了,有意思的是第一个探测金星的国家还是前苏联。 在1961年发射了第一个金星探测器之后,后续15年间前苏联又相继发射了9个金星号探测器,传回来大量的探测数据。 最牛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前苏联还在同步进行火星探测工程,十年时间足足发射了7颗火星探测器。 可以说正是前苏联的一系列的太空探索,才让科学界将太空移民的重点关注对象改成了火星!毕竟相比于金星而言,火星的自然条件就好太多了,南北极有着干冰和水冰组成的极冠不说,地表还有着动辄从数百上千公里长的干涸河床。 所以张教授在做火星探测工程规划论证的时候,就曾经提出过一个设想,那就是在条件成熟的时候,直接以天宫空间站为出发点在火星北半球的地表溶洞中建立火星基地。 毕竟种种迹象表明干燥的火星曾经有过大量的水,火星南北极的冰盖就是最好证明。 而一旦发现适合的地表溶洞,那么将大大降低火星基地的建立时间。 并且最关键的是即便溶洞中没有发现水也可以就地向下钻井,以获取深层地下水。 只要有了水,那么建立火星永久基地的成功性将大大提高。 不得不说,科学家的脑洞有时候也是挺大的,比家敢想多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火星救援》也不是完美无瑕的。 毕竟安迪·威尔的本质工作是给魔兽争霸2写代码,对天文学只是业余爱好。 即便为了写这部《火星救援》他自学了大量的航天知识,但业务终究比不过专业。 张教授甚至没有出手,同行的几位年轻科学家就在阅读剧本的时候发现了一些瑕疵。 于是在一场场交流之中,《火星救援》项目开始正式启动。 对了,说句题外话,出于对航天局的感谢江哲想要给一笔报酬。 但是没想到的时候航天局那边却婉拒了,反而嘱咐江哲千万要好好拍,感觉比他自己对这部电影还要上心。 一开始江哲还不懂,后面还是身在体制内的张校长解释他才明白原来航天局把《火星救援》当做是一部大型的科教宣传片了。 别看电影是假的,但有些天才科学家幼时的启蒙往往就来自一本或电影。 故此在科学援助这一块,华夏航天局这回简直是自带干粮也要帮场子。 毕竟早期的科学启蒙还是要的,总不能让未来中国的小朋友脑子里只有当明星、当网红这种梦想吧? …… “唉~我这回算是明白了,太空题材的电影有时候真不需要百转千回的剧情,或者深刻崇高的内核,因为太空本身就是伟大与惊险并存的最佳背景!”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