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一旦士绅阶层缺乏了传播的动力,那玉米和红薯在大明也就推广不开了。 所以,想靠玉米和红薯度过漫长的小冰期,那首先就需要一个高效的官府。 总的来说,明末系统性的崩溃,已经关闭了高产作物救荒的时间窗口。 而后来的清朝,则是在人口压力与制度调整下,才实现了这些作物的价值转化 正如马铃薯在欧洲蛰伏百年才被接纳,高产作物的命运始终与社会、时代的命运紧密交织。 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成就的,并不是单纯靠着高产作物,就能挽救即将崩溃的大明朝的。 总的来说,龙安府的整体地形还是以山地居多,耕地面积并不算太大。 但对于现在的江瀚来说,这里就是最好的选择了。 他现在手上的兵力,满打满算,也就八千之数。 这点人马,要是占据一块四通八达的平原州府,看似风光,实则四面漏风,处处都要分兵防守,压力巨大。 而龙安府,因其山地地形,险要关隘众多,还是有险可守的。 占据江油县,便可扼守水路要冲,既能防止成都平原的明军北上,又能堵死官军从阴平小道偷渡的可能; 占据平武县,则可防止松潘卫明军南下。 定下了战略方向,江瀚当即召来麾下诸将,开始商讨进兵龙安府一事。 军事部署,对于这帮将领们来说,反倒是次要的; 摆在所有人面前的,是一个陌生的课题,如何跟当地百姓相处。 这其中的学问,可不算小。 江瀚的这支部队,从起兵之日起,绝大多数时间都在行军作战,根本没有经营一州一县的经验,更别说是一府之地了。 即便中间打下过一些城池,也多是以“追赃助饷”的名义,抢掠官绅富户为主,没有和当地百姓打过太多交道。 当然了,江瀚也不敢和沿途的百姓有什么太深的牵连。 他太清楚洪承畴那帮人的尿性了,官军过处,寸草不生。 要是自己和百姓牵连过甚,恐怕他前脚刚走,这帮百姓,后脚就会被官军屠戮一空。 但现在情况就不同了。 既然是要建设根据地,那他们就必须研究,如何从一支流动作战的军队,蜕变成能够割据一方的地方政权。 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可真正做起来,却十分艰难。 首先,便是人心问题。 说白了,江瀚他们现在就是一股叛军,一个草台班子而已。 论起人心向背,这天底下绝大多数人,认的还是传承了二百多年的大明正朔。 对于普通百姓、饥民来说,这个问题很好解决,可以通过分田分地,让他们归于治下; 但对于那帮读书识字的学子、士人来说,忠君思想早已深入骨髓,基本不会有人能认可江瀚这支队伍。 当然了,江瀚也可以提着刀子,强迫这些人加入自己的麾下。 可如果这样做了,这些人的忠诚又该如何保证?万一到了危急关头,这帮人直接就开城投降怎么办? 说到底,还是人才储备不足的问题。 要说冲锋陷阵,江瀚手底下个个都是以一当十的精锐; 但论起治国理政,梳理民生,这帮人可真就是两眼一抹黑,啥也不会。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