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听了这话,赵胜有些惊讶: “大帅,这余承业和李定国两人,如今不过才十二三岁的年纪,让他们带兵,这.合适吗?” 他有些不解: “军中骁将那么多,您怎么会突然想起他俩了?” 但江瀚却没正面回答他,他总不能说自己能未卜先知,知道李定国将来必定会是一员大将吧。 他只是摆了摆手: “无妨,你只管去传令就是,我自有安排。” 赵胜见状,立刻收起了所有的疑虑,干脆地点了点头。 他很清楚,在江瀚麾下做事,什么事可以提意见,什么事必须无条件执行。 兵权和人事,这两件事,他从来不随意掺和。 一来,他知道自己带兵打仗的能力不行,远不如邵勇、李老歪那些悍将; 二来,这也是江瀚作为主帅的核心权力所在,作为下属,他绝不能越界。 做人啊,位置一定要摆正。 不多时,余承业和李定国便被带到了府衙大堂。 两人看上去都有些激动和兴奋,显然是已经从赵胜那里,提前得到了点小道消息。 行过礼后,两个少年人站得笔直,满脸期待地望着高坐上首的江瀚。 江瀚也不跟他们废话,直截了当地开口道: “今天叫你们来,不为别的。” “我打算,让你们带兵……” 他话还没说完,两个小子已经惊喜地叫出声来: “真的?!” 两人的欢喜之色溢于言表,他俩之前在辅兵营里,已经干了将近一年多了。 每天的工作,不是搬运粮草,就是整理军械,有时候还要负责打扫战场。 虽然日子过得苦点累点,但在此期间,他们也跟在那帮边军老卒的身后,学到了不少战阵技巧。 后来,他俩又被调到江瀚帐下听用,耳濡目染,更是学到了不少排兵布阵、安营扎寨的本事。 自觉小有所成,两人参军入伍的想法,就越来越重。 哪个好男儿,不想提三尺剑,立不世功? 带兵打仗,纵横沙场,可比在辅兵营里威风多了。 如今听到江瀚亲口说,要让他们带兵,两人心里自然是喜不自胜。 他俩本以为,大帅是看他们学有所成,准备把他们编入战兵营,当个队官之类的角色,带着麾下冲锋陷阵。 可江瀚接下来的话,却如同一盆凉水,泼到了他俩头上。 “别高兴得太早了。” “我打算让你们去带民兵。” “民兵?” 余承业和李定国两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一丝难以置信。 而反观江涵,则是一副理所当然的表情: “当然是民兵,你们俩想什么呢?” “就你们现在这小身板,也想进战兵营?” “还带兵?你们能带得动谁?谁又会服你们的管教?” 江瀚考虑的很清楚,这两人现在最多也就是个半大的少年。 而自己麾下的那帮边军,个个都是身高六、七尺的西北大汉。 再加上自己从不吝惜粮草,一天三顿地投喂,这群汉子,个个都养得是身强体壮,人高马大。 余承业和李定国这两人还没成年,他俩就算再能长,也比不过那帮西北边军。 而论起战阵技艺和身体素质,他俩更是差了那些老兵们一大截。 强行把他们安插进战兵营,不仅不能服众,反而是在害他们。 倒不如让他们自己带民兵,从零开始。 在训练民兵的同时,这两人也能跟着一起成长。 拔苗助长不是好事,慢慢培养就是了,他相信要不了多久,这两块璞玉,就能被打磨成器。 江瀚没有理会两人脸上的惊讶,转而仔细解释起了自己的安排: “训练民兵,旨在低成本地扩充武装力量,形成梯队防御体系。” “以龙安府四个县为例,每县招募五百到八百名青壮组成民兵,如此一来,全府便可以快速组建起一支三千人左右的守备队伍。” “这些人,或许野战不行,但守城、巡逻、维持地方治安,应该是能帮上大忙的。” 江瀚说着,转而又考校起下面的两人: “你们知道,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吗?” 余承业和李定国对视一眼,开始抓耳挠腮地仔细思考起来。 还是李定国反应更快: “我知道了!大帅!” “这帮人,可以采用‘战时给粮、闲时务农’的模式,这样一来,便可以尽可能减少养兵费用。” “这一点,倒是和明初时候的卫所制度有些相似。” 江瀚满意地点点头,又看向余承业,想听听他的见解。 余承业思索片刻后,接着补充道: “这这帮人,还可以当做咱们的后备兵员。” “咱们现在没办法再从边镇招募老兵了,所以这帮人就可以先当做预备役来培养。” “等他们渐渐熟悉弓马之后,就可以从中选优,编入战兵队伍。” 江瀚听罢,满意地点了点头: “不错。” “你们的任务,就是把这些农户,训练成合格的民兵。” “我要求不高,至少要让他们守得住纪律,听得懂命令,分得清令旗。” “我估计,十一月底,就能把田分完;到时候,你们就可以去挑选你们手下的兵将了。” “你们各自带三百民兵吧,暂时担任哨长一职,直接划归我麾下,听我号令。” “明年的春耕,大概是在二月底,这期间,你们有三个月的时间来训练。” “回去好好想想,该怎么把这支队伍带出来。” “到时候,我会亲自去检阅你们练出来的民兵。”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