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当时,此议一出,满朝哗然。 几乎所有人都在反对,就连户部的毕自严都痛心疾首的表示,不要再给天下百姓增加负担了。 这位老臣甚至上了十条建议,恳请皇帝酌情减免天下赋税,给快要被压垮的百姓一丝喘息之机。 可为了剿匪,为了维持这摇摇欲坠的江山,朱由检最终还是驳回了毕自严的提议。 钱粮这两个字,如同一座大山,压得他和大明都喘不过气来。 殿内的争吵还在继续,主剿派还是占了大头,只有几个微弱的声音同意招安。 可朱由检却陷入了沉思。 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面前的龙案,一个大胆而精妙的计划,在他的脑海中逐渐成型。 毕自严不是提到四川的巨寇江瀚了吗? 为何不能来个以贼制贼? 高迎祥这群人,虽然是悍匪,但如今已是走投无路的丧家之犬。 倒不如把这群走投无路的流寇招安,给他们一个名分,让他们去四川去剿那巨寇江瀚。 最后无论谁胜谁负,得利的都是朝廷。 既解决了流寇和叛军,又能节省一大笔开销。 想到这里,朱由检原本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 他觉得自己找到了破局之法。 “众卿,不必再争了。” 他挺起腰,用一种不容置疑的语气,打断了殿内的争吵。 “抚,是下策;现在根本没地方安置这数万流寇。” “剿,是中策;剿完了这帮流寇,还有一伙叛军等着。” “而今,朕有一上策!” 朱由检目光扫过群臣,缓缓解释道, “朕决定准其归降,将这伙贼兵招安,而后,将他们遣往四川,剿灭巨寇江瀚!” 此话一出,满殿大臣面面相觑,尽皆失语。 首辅周延儒更是目瞪口呆,他无法理解,为什么皇帝会做出如此天真的决定。 他正要开口反驳时,身后的一直沉默的温体仁突然开口了: “皇上圣明!” “此乃驱虎吞狼之计,既可以免除安置贼兵的钱粮,又能驱使其为国效力,岂不美哉?!” 温体仁这厮可谓是明末腐朽政治生态的典型代表。 他以权术上位,却无济世之才;以清廉自保,却放任危机恶化。 他这辈子做过最多的事情,就是如何体察上意,排除异己。 就在这时,兵部尚书张风翼也站了出来,跟着附和道: “圣明无过陛下,此乃万全之策,臣以为可以一试!” 见到有人力挺自己,朱由检信心爆棚,不顾其他重臣的苦苦阻拦,一意孤行,对陈奇瑜下达了同意招安的批复。 很快,这道圣旨便被快马加鞭,火速下达到了前线的陈奇瑜处。 收到圣旨的那一刻,陈奇瑜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反复将那卷黄绫看了数遍,上面的朱红大印是如此刺眼。 他攥着圣旨,站在帐中,如同一尊石化的雕像,许久一动不动。 他想不通,他真的想不通! 明明胜利唾手可得,为何要自毁长城? 将一群饿狼放出牢笼,还指望它们能变成忠犬? 这是何等荒唐的想法! 但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陈奇瑜就算坐到了五省总督的位置上,他也不敢抗旨不尊。 他长叹一声,仿佛瞬间老了十岁。 于是,经大明最高话事人亲自批准,这年四月,陈奇瑜代表朝廷,同峡谷内的义军达成了招安协议。 对于怎么防止贼兵复叛,朱由检甚至还亲自下达了极其细致的指令。 他要求陈奇瑜按贼兵数目,每一百人派一名安抚官加以监视,负责登记造册; 并且,义军整顿后,当立刻前往四川同叛军作战。 所过州县,由当地官府供应粮草; 同时檄令所有官军停止进兵,让开道路,以免发生不必要的冲突。 就这样,汉南的群山里,上演了一出极其荒诞的大戏。 三万多名不久前还食不果腹、形容枯槁的义军,浩浩荡荡地走出了车厢峡。 他们拿着银子,脸上挂着谦卑恭顺的笑容不停地贿赂着看守的明军士兵和安抚官。 有了银子开路,自然一切好说。 面对曾经的死敌,陈奇瑜的官兵们竟然一点不恼,反而列起了长队来欢迎这帮“财神爷”。 很快,两方人马竟然勾肩搭背起来,仿佛是多年未见的老友一般亲切。 官兵们纷纷拿出自己珍藏的军粮和酒水,和一众贼兵大快朵颐。 而在不远处的一的大帐里,罗汝才正举着酒碗,与守备唐通勾肩搭背,称兄道弟,仿佛是多年未见的至交好友。 他一边给唐通倒酒,一边大声笑道: “唐将军,若不是陈总督逼迫太甚,咱们兄弟何苦走到这一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