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龙门外,身着崭新号衣的士卒声音洪亮,压下了门外的喧嚣。 简单验明身份后,生员们便被放进了考场。 人群里的吴熙见状,十分诧异, “嗯?” “不用搜检吗?” 一旁文书看也不看他,随口应付道: “不用,进去吧。” “你们就算夹带进去,也没地儿找答案。” 吴熙听得是一头雾水,他最后看了一眼身后的生员和皂吏们,深吸了口气,挺直脊背,踏进了考场。 找到地字十二号号舍,吴熙摊开草纸,细细磨开墨锭,心绪逐渐平复下来。 号舍外,新任知府曾瑞提着铁皮喇叭,最后宣读着考试章程: “此次取士,不问出身,不考八股!只论实学!” “大帅有言,一篇华而不实的锦绣文章,远不如一条能让百姓吃饱饭的良策!” “希望今天诸位,都能拿出自己的真才实学!” 说罢,考卷便被分发了下来。 吴熙接过考卷,只看了一眼,整个人便愣在了原地。 第一道是农桑水利,题目十分简洁: “保宁府北部山多地瘠,今有流民千户需安置。” “试问:如何择地垦荒,使三年内粮产自足?” “提示,可从‘垦荒’、‘选种’、‘养地’、‘兴修水利’四项中,择一阐述。” “所献之策必须具体可行,勿用虚言。” 见到这题目,考场内瞬间传来了一片哀嚎。 “肃静!” 曾瑞背着手在考场内来回巡视,将底下一众士子的表情尽收眼底。 一个穿着体面的富家子弟,看到题目后,眉头瞬间就拧成了一个疙瘩。 什么叫择地垦荒? 这些田间地头的鄙事,他家里的西席可从没教过。 他看着卷子久久不能下笔,心中暗骂, “这这都是泥腿子才操心的东西,与我等士子何干?” 他咬着笔头想了半天,最终只能在卷子上,洋洋洒洒地留下了一篇空洞文章。 曾瑞看着他奋笔疾书的模样,心中暗自感叹: “什么狗屁玩意儿?” “君王当行仁政,广施恩德,则民心自附,农业自兴.这不说了跟没说一样嘛。” “穿得人模狗样的,没想到却是个草包!” 而另一头号舍里的吴熙,读完题目后,眼睛都亮了起来。 这不就是为他量身定做的吗? 吴熙没有丝毫的犹豫,立刻提笔,把自己多年来在田间地头,亲身实践的经验,尽数倾洒在草纸上。 “学生以为,山多地瘠,耕种模式当因地制宜。” “.据礼部尚书徐光启所著的《农政全书》中记载,福建一带有作物番薯,可救荒。” “地瘠可通过轮种之法养地。” “第一年,当于岗地广种番薯,并于薯垄之间套种豆类。” “豆可养地,薯藤又能抑制杂草。” “第二年,当轮作冬小麦与苜蓿,麦收之后,立刻播撒苜蓿。” “苜蓿不仅能肥田,更是上等的牲畜草料,可为军队提供马料。” “第三年,当选育粟米,并与豆类间作。” “为预防旱情,当广修水窖蓄雨,可在山腰荫地开挖鱼鳞坑,截留雨水。” “坡脚修筑塘坝,连接水渠,则可自流灌溉,无虞旱情!” 吴熙虽然常年劳作,但却从不耽误他写一手台阁体,卷面整洁、方正,看得他满意至极。 答完第一道农桑水利后,他满怀期待地望向了下面的题目。 第二题考的是钱粮经理。 “大战将至,我军拟征调民夫若干,需要发放一笔工费。” “库吏附笔后,将工费从府库提出,皆是整贯铜钱。” “经核算,若每个民夫发八十文钱,工费将多出三百文;若每个民夫发七十文,工费将缺少四百文。” “问:这批民夫有多少人,库吏提了多少银钱出库?” “请将解题之法详细列出,只写答案者视为无效。” 看到题目,吴熙只扫了一眼就笑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