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在吴熙等人整治梁家的时候,江瀚这边已经一头扎进了工坊。 龙安府毕竟地处偏远,工匠、物料转运不便。 于是江瀚索性把整个工部班子,一股脑儿地挪到了交通更为便利的保宁府。 至于龙安府,他则全权交给了李自成,让他在几个紧要的关隘处留足人马看守。 前段日子,江瀚和陕西的商帮签下了大批订单,其中以棉布为重头。 但这段时间他忙着开科取士,根本来不及管订单的事,只是吩咐了保宁府的织染局负责此事。 可将近个把月过去了,织染局一直没动静,称说是工人太少,赶不上进度。 眼看着交货的日子就要到了,江瀚没办法,只能亲自跑来织染局巡视一趟。 他心里想着,是不是该把飞梭织布机给弄出来了? 织布的道理,说来其实简单。 无非是经线上下交错形成梭口,纬线从中横穿而过,用棍子或机括就能完成。 古往今来,世界各地的劳动百姓都明白这个道理。 沙漠里的贝多因人用双轴织机织毯子,而四川本地的农户则多用轻便的腰机,一个人就能织布。 不管织布机怎么改进,但织布核心动作只有五个: 开口(让经线上下分开)、引纬(把纬线穿过去)、打纬(把纬线拍紧)、卷取(把织好的布卷起来)、送经(放出新的经线) 早在战国那会儿,老祖宗就捣鼓出了踏板织机,效率比双轴织机高了几十倍。 这是世界纺织史上的第一次重大发明,而下一次纺织行当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就得等到十八世纪的飞梭织机了。 可问题是,飞梭织布机如果真的在这个男耕女织、家家户户纺纱织布的年代问世,引发的震动,绝不亚于一场席卷全国的大地震。 江瀚心里门清,只要他愿意开足马力生产,整个江南以织布为生的豪绅巨贾、升斗小民,都得被冲击得倾家荡产。 所以即便他明白飞梭织机的原理,也一直没有拿出来。 后世很多发明创造虽然好用,效率能提升几十倍,但是还要看具体的时代背景。 英国人那都是有了产品倾销地,才敢无所顾忌的使用飞梭织机,可江瀚不行。 不过眼下,陕西那群商人催货催得很紧,他也只能先把这利器祭出来应急。 只要自己控制好产量,不搞那套倾销的把戏,并且保证技术不外泄,暂时应该掀不起什么大风浪。 再说了,江瀚把这玩意儿留着,日后等他掌控了长江水道,说不定就能兵不血刃,彻底摧毁江南一带的士绅阶层。 念及于此,江瀚马不停蹄地就跑到了织染局,把自己画好的示意图,交给了作头许耀。 许耀看着眼前的几张草图,大受震撼。 早就听冶铁司那帮铁匠说,大帅经常有些奇思妙想,甚至还鼓捣出了舍利子这种玩意儿。 没想到今天轮到他织染局了。 许耀看得是一头雾水,指着图上的零件就问起了江瀚: “大帅,这上面画的什么穿梭系统,什么操纵系统,我怎么一个也看不懂?” 许耀是搞传统踏板织机的。 按照传统织机的步骤,织工得用双手,一左一右,交替着把装着纬线的梭子,从经线一侧用力递到另一侧。 这活儿不仅累人,而且还受制于胳膊的长度。 一般情况下,织布超过一米就费劲了,必须两个人配合投梭才行。 效率自然也高不起来。 飞梭织机的妙处,就在它用两个关键设计,打破了这个枷锁: 第一,滑动梭箱与弹簧装置: 在织机左右两侧各装一个能滑动的梭箱,梭箱连着绳索,绳索的另一头就由织工用脚踩踏板、或者使用拨杆控制; 第二,飞梭牵引纬线: 梭子放在一边的梭箱里,织工脚踩踏板或者手拉拨杆,就能牵动绳索。 靠着弹簧积蓄的弹力,梭子就能迅速穿过经线梭口,稳稳扎进对面的梭箱,眨眼便能完成一次纬线穿插。 经过这两项改动,梭子不用再靠人传递,也不受手臂长短限制,单人就能织出两三米宽的布匹。 而投梭的速度更是快了三四倍不止,效率暴涨。 最关键的是,飞梭织机基础的大框架可以沿用踏板织机。 织架、经线轴、经线张力调节器、综框这些架构都是现成的,只需要略作调整即可。 核心之处就是穿梭系统和动力操纵系统。 穿梭系统,指的就是梭子、滑动轨道和两头的梭箱。 操纵系统则复杂些,主要是弹性驱动装置、拨杆和换向装置。 经过江瀚一番解释,许耀才终于看懂了草图。 他看着江瀚满腹狐疑,怎么大帅不去琢磨怎么攻城略地,反倒一门心思钻研起织布了? 可他心里嘀咕归嘀咕,面上却不敢有丝毫异议: “帅爷高见,小的尽力一试。” 许耀也是个积年的老木匠了,手上功夫扎实。 他拿着草图,便开始亲自操刀,先从穿梭系统下手。 梭子最简单,就是个中间鼓两头尖、用来装纬线的小木梭,做个六七寸长就成。 滑动轨道则是用来引导梭子,沿着直线在经线梭口里穿梭,限制梭子运动方向的木轨。 许耀找来两根七尺长的厚实模板,牢牢固定在织架两侧的横梁上,高度正好对准经线开口的位置。 紧接着,他用凿子在木板内凿出两道V形凹槽,宽度略大于梭子直径。 最后用细砂纸细细打磨轨道内壁,以确保梭子能顺利通过轨道,来回滑动。 至于梭箱,就安在滑动轨道的左右两端,像个漏斗,引导梭子精准地进入轨道。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