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王五点点头,随后从怀里掏出一本精装的册子,递给了马科。 马科双手接过,仔细一看上面赫然印着几个大字: 《新军条例及掌令训导纲要》 翻开册子,里面的第一段话就让他差点惊掉了下巴: 暴明失道,官贪将懦,兵匪肆虐,百姓涂炭。 江某承天应人,率众起义,志在澄清寰宇,拯救万民于水火。 欲竟此伟业,必先锻雄师。 盖闻治军之道,首在明纪律、辨上下、严号令、重赏罚。 此《纲要》乃我军立身之本、制胜之基。 凡我麾下,上至将佐,下至卒伍,并掌令诸员,务须深研熟记,身体力行。 戚少保有云:“兵众而不知律,必为寇所乘!” 今取其兵书精要,融于我军规条之中,望三军将士,恪守勿违;同心戮力,共建功业!——江瀚 马科神情凝重,不顾旁边有人,借着油灯仔细翻阅起了这本册子。 纲要第一条:宗旨与使命。 本军宗旨:推翻暴明,驱除鞑虏。 士卒使命:恪守本分,精练武艺,效死疆场,以卫乡土父老。 第二条:军纪。 对于战场作战,其中谈到 “金鼓旗帜为命,闻鼓则进,闻金则止,将令所指,万死不辞。” 而对于日常行军驻扎,又要求做到“取民间一丝,必照价给付” 擅闯民宅、调戏妇女者,军法从事! 而对于战场缴获,其中也有明确规定,要求缴获归公。 “战阵所得,无论金银财帛、军械粮秣,悉数上交,由主帅论功行赏,私匿者同盗论处。” 第三条是官兵职分。 为将需智勇兼备,明赏罚,严号令,爱兵如子。 临阵当先,退则在后;体察士卒饥寒劳苦,善加抚恤;勤加操练,教习战法;有过必罚,有功必赏,务使军中信服。 为兵需尊上敬长,恪守本分。 勤习武艺,听从教诲;临阵奋勇,不得退缩;爱惜器械,严守营规;同袍相济,患难与共。 其中,还着重提到了“掌令”一职。 掌令定位十分明确:为什伍耳目,主将喉舌。 须以忠义为本,持身以正。 主要负责宣讲军纪宗旨,监察军令执行,纠察不法情事。 最关键的是,掌令有越级汇报的权力,并直属于江瀚麾下。 纲要第四条中,更是强调了集体监督责任。 一伍之中,互相督察;一什之内,彼此规诫。 什伍内有人犯禁,而同伍、同什未能及时制止或上报,视情节轻重连坐受罚。 掌令也要负监察不力的责任。 第五条是日常操练。 军中要求勤练不辍,士卒须按操典勤习战阵技艺,熟稔金鼓号令。 技艺超群、勇猛敢战、忠诚可靠者,经考校可入选锋营,享双饷厚赏,甲胄精良,为全军锋锐。 而对于第六条,军功叙录与赏罚,则是一改明军以首级轮功的传统,改用了新的记功方式。 军功叙录,首重战局胜负与达成既定目标。 战后论功,由主将、军中赞画会同各级军官、掌令共同负责。 依据战前部署及实际战况,核查各部是否完成所承担的战术、战略目标。 比如攻克指定据点、守住关隘、击溃或歼灭敌军、掩护主力侧翼、按时抵达预定位置等。 核心原则就是不再以人头论功,而是以完成任务、取得胜利为根本。 达成目标者,即为有功。 完成目标的部伍,除了集体赏赐表功外,还可以按功绩大小、出力多寡,经核定后予以相应赏赐。 而斩将、夺旗、陷阵、先登等特殊功劳则不在此例。 当单独记录,另行重赏! 这类功劳,经过核实无误后,将由大帅亲自发文,给于超出规格的厚赏,并通令全军褒扬,鼓励士气。 而对于有过则必罚,未能完成军令、临阵退缩、贻误战机、谎报军功者,依照军法严惩不贷。 马科身为明军将领,对“首级论功”这一点可谓是深有感触。 说实话,首级论功在理想状态下是具备一定合理性的。 相较于“冲锋”“破敌”等主观战功评价,首级作为实物证据,确实能减少冒功舞弊的现象。 毕竟生擒斩首,有实物可验,而当先破敌没有证据可凭。 而且对于底层士兵来说,首级与赏银、升迁直接挂钩,理论上更能激发作战的积极性。 但是,这一切的前提,都要建立在制度完备且正常运转的情况下。 随着明朝财政溃败、官僚腐败加剧及大规模战争频发,首级论功制度就变成了军事灾难的催化剂。 典型如萨尔浒之战,杜松部的士兵,因争割首级导致攻势停滞,遭后金援军反歼。 戚继光更是痛斥北军: “杀倒一贼,三五十人争抢,反被敌军乘机冲垮!” 同时系统性造假与滥杀也出现了。 为了凑出首级,明末时期不少明军屠杀平民。 毛文龙等将领更是通过“买功”、“换俘”、“窜名”等手段虚构战功。 再加上明末时期,朝廷财政崩溃,导致无赏可发,激励失效。 明廷长期拖欠军饷,首级赏银常以“赏红”(红布)代替。 马科从军多年,他部下很多士卒,出生入死仅得一象征物,营中的红布都快垒成小山了,自然士气低迷。 对于“首级论功”,马科可谓是深恶痛绝。 他十分赞同江瀚改变记功方式的举措。 一旁的董二柱看着马科专心致志的样子,也不忍再过多打扰。 于是他招来王五,低声吩咐道: “这人我就交给你了,你多上点心。” “务必要把他在明军那头养成的坏习惯给改过来,否则大帅是不会让他带兵上战场的。” “此人是我军接纳的第一个明军降将,想必以后还会更多。” “你自己也要总结总结,得出一套能够通行全军的方法。” 王五思索良久,重重地点了点头: “没问题,董头儿,你就交给我吧。” “两个月,两个月的时间,我一定把他教出来!”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