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此外,对于户口、田亩这些核心数据,你们户部必须做到了如指掌,至少五年就要重新核查一次,不容有误!” 他顿了顿,补充道: “户部作为掌管钱粮的核心部门,我对户部的期望,是想将其逐步改编成一个能挣钱,会花钱的衙门。” “今后其他各个部门,凡事要做什么事的,必须提前拟好预算,报由你户部核实后,在呈送给我最终用印。” “除此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挣钱了。” 江瀚扭头看了看一旁的庄启荣,解释道, “这也是我今天叫你们二人一同前来的原因。” “咱们得好好商量商量,今后该怎么开源生财。” “我的初步想法是,工部需要独立一个司出来,专门制作精巧器物,然后售卖给各地的有钱人。” “此前,我在蜀王府里抄出来不少西洋自鸣钟,你们可以试着仿制,或者请教泰西来的传教士。” “只要仿制出来,我转头就能让商队把西洋钟带到雪区,卖给那帮高原上的贵族。” 庄启荣听罢点了点头,只要不是什么太复杂的玩意儿,轻易难不倒他工部的能工巧匠们。 而一旁的赵胜思索片刻后,也接着补充道: “大王,依我看,如今四川已定,那么盐铁的专营之利就必须牢牢抓在咱们手中。” “四川一带井盐盛行,应当全部收归官有,设立盐官,统一发售,同时严厉打击私盐贩子。” “至于铁器,那就要看工部的大匠们了。” 江瀚听罢点点头,十分赞同: “有道理,盐铁专营是必须的,历朝历代都是如此。” “但是,价格也要定得合理才行,毕竟百姓们吃不起盐可是会出事的。” “你回去算个账,制定一个统一价格。” 定下此事后,江瀚又看向庄启荣,询问道: “庄大匠,你工部如今麾下有多少工匠?” “各类作坊产能如何?” 庄启荣连忙拱手回答,声音洪亮: “回大王,工部现有在册工匠八千四百余人,学徒两千余人。” “其中,冶铁司独占四千铁匠,织造局有两千织匠、染匠;新设的琉璃坊有三百余人。” “其余的像是木匠、车匠、陶匠等,合计还有两千余人。” 可江瀚听了还是有些不满意,摇了摇头: “这个数量,对于一省之地来说,还是有些太少了。” “我此前已经下令学部,在全川范围内广招各类匠人,并且还废除了明廷的匠户制度。” “后续招募上来的工匠,由你工部负责考核筛选,择优录用,务必尽快扩大工匠规模。” “还有一点,你们工部的大将们,个个都是手艺精湛,经验老道之辈。” “但是,光有手上的绝活还不够。” 江瀚话锋一转, “我希望你们不仅能‘知其然’,更要能‘究其所以然’。” “不要只顾着闷头打铁制器,最好能总结出背后的规律,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其中的原理又是什么。” “这叫实践与理论并行。” “学部的王主事,正在主持编纂新教材,我希望你们这些匠户,也帮着出出力。” “如果能总结出一套可靠的原理,本王重重有赏,而且还会将其编纂成册,写入教材。” 庄启荣听得目瞪口呆,下意识地挠了挠头,面露难色: “大王……您这可是给我出难题了。” “咱这些匠人,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就是些手上的功夫,连大字都认不得几个,哪能讲出什么原理呢?” 江瀚看着庄启荣这幅样子,也知道自己确实是有些强人所难了。 毕竟历朝历代的工匠都这样,一没文化,根本无法把经验记录下来,编纂成册。 二来嘛,师傅也怕徒弟抢饭碗,总想着留几手,结果好多手艺传着传着就断了; 最关键的还是朝廷,朝廷只管打造出来的东西能不能用,从来不会细问。 而深受儒学影响的官僚、学子们只会认为这些都是奇巧淫技,上不得台面,哪里还会深究其中道理? 重实践,轻理论,这是历朝历代工匠们的弱点,一时半会难以改变。 江瀚对此也没什么太好的解决办法。 他琢磨着,或许自己要亲自下场,先编写一些最基础的数理教材,交给学部,强行推动科学教育。 但是吧,这也并非什么长久之计。 除了江瀚,恐怕其他人根本看不懂这些教材。 没有相应的师资力量,江瀚就算是累死,也教不出几个懂科学的人才出来。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此事还是急不得,只能一步步慢慢来。 几人聊着聊着,不知不觉间,窗外天色早已暗了下来。 忽然,殿外突然传来一声通报: “王妃到——” 话音刚落,王翌颖便带着侍女,款步踏入殿中。 她看了眼殿内的烛火,又看了看几人疲惫的脸色,无奈地叹了口气: “这么晚了,大王便是铁打的身子,也该让几位臣工休息了吧?” “国事虽重,但还需张弛有度。” 江瀚这才恍然抬头,只见窗外已经挂着一轮圆月,烛火都烧了半寸长。 “王妃怎么来了?现在是什么时辰了?” 王翌颖将一盏温热的参茶放到江瀚面前,无奈道: “已经到亥时了。” “你是忘了时辰,几位大人怕是早已饥肠辘辘,疲惫不堪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