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送走大军后,江瀚并未感到丝毫轻松,反而立即召见了负责后勤统筹的赵胜。 在蜀王府的偏殿内,江瀚指着舆图上蜿蜒通向贵州的道路,神色凝重: “邵勇他们已率五万将士出征,入黔道路艰险,粮秣转运乃重中之重。” “赵胜,后勤补给一事,我就全权交给你了。” “从成都,潼川州、嘉定州等地调集粮食后,我需要你亲自到播州坐镇后方,务必尽全力保障大军供给,不得有误!” 赵胜深知责任重大,沉吟片刻后回道: “大王放心,臣下回去就着手调配各府县粮草。” “但是.” 他话锋一转,提议道, “通过陆路转运粮食,耗费民夫极众,而且效率低下。” “臣有一议,是不是可以组建一支船队,借用水路之利。” “四川水系发达,水运能省不少功夫。” 江瀚闻言,随即望向舆图上纵横交错的河道。 四川地区,水运条件极其优越,长江干流及其主要支流如岷江、嘉陵江、乌江等都是交通动脉。 “水运确能省时省力,但问题是,军中没多少船啊。” 江瀚也很无奈,他当然知道水运的好处了,这不是手上没船嘛。 朝廷在四川重庆府、夔州府一带原本是设有水师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水师早就名存实亡。 当初张令守保宁府,搜遍了全府也才找出了十五艘战船。 江瀚之前接收了重庆府、夔州府一带的水师部队,但最后经过清点,能正常通航的船只还不到八十艘。 而且,这批舟船大多都是小型的巡船、哨船,较大型的战船如苍山船、海沧船寥寥无几。 这些巡船、哨船坐下四五个人都够呛,自然不可能用来转运粮草。 水师都衰落成这样了,更别提什么造船厂了。 明廷原本在重庆、泸州等地都设有官办造船厂,用以承建漕船、战船等大型船只。 但由于官府的剥削,这些船厂里的工匠早就是死的死,跑的跑,一时半会儿根本没办法恢复生产。 而江瀚手底下的工匠,几乎都是铁匠炮匠之类的,根本没有建造大型船只的经验和技术积累。 所以,这造船一事就这么耽搁下来了。 提起这事儿,赵胜也叹了口气。 现在川中的船只,大多以“三板船”“麻秧子”等民船为主,而且数量都不多,只是刚好能满足日常所用。 要是把这些船都征调到前线,正常的生产生活肯定会受到影响。 “大王,依我看,还是先征调一批民船吧。” “把民船和军中现有的船只混编,凑出两百艘来,用以运粮。” “此外,还是要恢复造船业,先招募一批民间的造船匠,大不了慢慢学,只要不是太笨,总能学出来的。” “咱们以后还要西征云南,可以提前做准备。” 听了赵胜的提议,江瀚点点头,当即拍板: “行!” “你等会就带我手令,让人在重庆、泸州一带征调民船,并按船只大小、征集天数给付租金。” “我会让工部选址,开设船厂,就在重庆府长江沿岸设厂。” 说着,他又挥手招来亲兵: “既然要建船厂,那就再编练一只水师。” “传我命令,在各江河沿岸,征召一批熟识水性的渔民入军,人数就定在两千人。” “招募完后,把这批渔民先送到军中训练一段时间,让他们先熟识军纪和武艺。” “我记得还有五六百明廷的水师官兵在后方改造,等改造完了,把这两拨人合并成一营,驻地就选在重庆府。” “至于旗号嘛,就叫长江水师好了,饷银按照军中惯例,每月一两五钱。” 亲兵仔细记下后,随即点了点头,领命而去。 虽然已经打定主意了要兴建水师,但江瀚对于怎么训练水师,还拿不准主意。 他依稀记得,水师的训练要求极为严苛。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