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郑芝凤在后头喋喋不休,一个劲儿的想要套近乎。 可前头带路的亲兵只是侧身看了他一眼,瓮声瓮气地回道: “客人叫我徐力就好了。” “刚满二十一。” 说完,他便闭口不言,只是一个劲儿地在前头领路。 郑芝凤仍不死心,又尝试着再问了问,可前头的徐力要么憋出一两个字,要么干脆不语,显得十分沉默寡言。 就这样,一行人沉默的走在黄昏下,好在不远处,李定国部的营门哨楼已经在望。 可就在离营门百步之外时,右前方的草堆里突然响起了一阵尖锐的竹哨声。 紧接着,一个冷厉的声音喝道: “站住!口令!” 郑芝凤一行人顿时停住脚步,面面相觑,他们哪知道什么口令。 见无人应答,很快,从营门方向以及两侧的阴影里,迅速闪出了十来个全副武装的哨兵,手里拿着刀枪盾牌,瞬间将郑芝凤一行人团团围住。 为首的哨官警惕地扫视着郑芝凤等人,厉声问道: “你们是干什么的?” “难道不知道夜间无口令,不得靠近营区吗?” 邵勇的亲兵徐力上前一步,出声解释道: “兄弟别误会。” “这位是从成都来的郑先生,是大王的客人。” “在下奉总镇之命,特地送他们前来拜访李游击。” 说着,他又指了指身后的郑芝凤。 听了这话,为首的哨官脸色稍缓,于是伸出手问道: “原来如此。” “不过规矩不能废,可有凭证?” 郑芝凤见状,忙不迭地从怀里掏出邵勇签发的手令,递了过去: “有的有的,这是邵将军的手令,还请行个方便。” 哨官从他手上接过手令,就着火折子仔细查验了一番,等确认无误后,才终于点点头。 他将手令交还给郑芝凤,抱拳道: “原来是郑先生,失敬。” “先生在此稍候片刻,容我入营通禀李将军。” 郑芝凤万万没想到,即便有主帅的亲兵和手令,想要进入一个下属将领的营地还这么麻烦,心下愕然。 但他好歹也是带兵之人,立刻就意识到了这有多难能可贵,心中十分佩服。 军纪森严至此,号令分明,里面的队伍再差也不会差到哪儿去。 在他们东南沿海一带,各地官兵,包括郑家自己的队伍,军纪涣散,营规松懈都是常态。 而汉军这般警惕,口令、凭证、通报环环相扣,不仅极大的提升了军营的安全,同时也体现出了极高的组织度和纪律性。 很快,前去禀报的哨官匆匆赶回了营门,对着郑芝凤回道: “郑先生,李将军有请,请随我来。” 说完,他又转向徐力, “兄弟,人可以交给我们了,你请回吧。” “这是李将军签押的回函,请你回呈给邵将军。” 说着,他递过一张纸条。 徐力接过纸条,细看一番后,便将其收入怀中。 他对郑芝凤抱拳示意了一番,转身便走,毫不拖泥带水。 郑芝凤看着这一幕,更是感到惊奇,忍不住对身旁的哨官道: “只是交接一下人手而已,何必如此繁琐?” “贵军竟然还需回函?” 那哨官一边引路,一边认真地解释道: “郑先生有所不知,这是汉王殿下亲自定下的规矩。” “军中无论大小事务,但凡涉及人员调动、物资交接、命令传递,必须要有主官的手令或文书为凭,并且接收方也需要出具回函,以做凭证。” “这叫留有字据,备查核验。” “目的就是明晰责任,做到凡事有据可查,避免日后出现推诿扯皮或是奸细浑水摸鱼的情况。” 郑芝凤听完,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心中暗自称赞: “好一个‘留有字据,备查核验’!” “此举虽然看似繁琐,但却能将管理漏洞降至最低。” “没想到这汉王治军,颇得法度之妙,这趟果然来对了!” 他跟着哨官一路走进军营,此时天色已经完全黑透,早已经过了饭点。 但营区内却并非一片死寂。 郑芝凤发现,许多营帐旁都搭起了简易的棚子,里面点着油灯或松明子,映照出一群群士兵的身影。 令他感到惊奇的是,这么多人聚在一起,并没有想象中的喧哗吵闹,反而却传来了一阵阵略显生硬读书声! 郑芝凤大感好奇,不由得放慢脚步,凑近一个较大的棚子朝里望去。 只见棚内坐着约二十来个士兵,每人头上都扎着红巾,手里拿着一本薄薄的册子。 一个掌令站在最前方,同样手拿着册子,一字一句的念诵着上面的内容。 掌令大声领读,而下面的士兵则跟着一字一顿地念。 哨官见郑芝凤感兴趣,便开口解释道: “这是晚饭后的常例,也是大王定下的规矩,叫识字扫盲。” “扫盲?”郑芝凤对这个词感到陌生。 “是啊,” 哨官语气中带着一丝自豪, “咱们军中,特别是新补入的弟兄,十有八九原先都是苦出身,别说写字,连自己的名字都认不全。” “大王说,光知道打仗冲杀还不行,要尽可能的多识字,这样才听得懂道理。” “军中有硬性规定,每天晚饭后,只要不行军打仗,都要有识字的掌令、老兵教大伙认字读书。” “他们手上的册子,就是大王亲自编订的《新军条例及掌令训导纲要》” 郑芝凤屏息静气,仔细看着眼前的景象。 略显昏暗的灯光下,这群面色黝黑,满脸风霜的士兵,正目不转睛地盯着手上的册子,并跟着前头的的掌令,逐字逐句地朗读着上面的内容。 时不时还有人举起手,扬了扬手上的册子,提出自己的疑问。 虽然都是些简单词句,以及一些日常用字,但前面的掌令还是会耐心地一一解释。 偶尔有人读错了,还会引起一阵哄笑,然后又红着脸,在掌令的纠正下重读。 看着这一幕,郑芝凤只觉得心头有点发堵,不由得轻轻叹了口气。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