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昔列国伐交频频,战火不休。” “今上并天下,众望所归。” “故臣昧死言,望上大赦天下。以彰秦德,尽收民心。” 公孙劫掷地有声。 百官皆是看着他。 这条提议其实不算什么。 秦王政自是点头。 “准!” “陛下仁德!” 公孙劫顿时一笑。 如果读过史记的,就知道里面有很多错漏。比如太史公评价政哥,说他是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和义。于是急法,久者不赦。 但这话纯属扯淡…… 秦国如何赦免,是有律令规定的。什么人该放,什么人不该放。赦免是罪减一等,不是说全都免了。要是杀人犯和小偷都被赦为黔首,恐怕秦国都会陷入动荡。 公孙劫前世去过些博物馆。 就记得看到过份里耶秦简。 讲的廿三年时,有伙盗墓贼就遇到了戊午赦。从犯被赦免为庶人,主犯原本是死罪的,则被赦为城旦。 历史需要辩证的去看。 公孙劫并不否认秦国有其弊端,比如赋税过高,或是徭役过重,又喜好征伐。但不该凭空捏造,否则和造谣有何区别? 就说赦免这事,小规模的恩赏都不算,光出土的秦简就记载有三次。像公孙劫这回提出,政哥便直接答应,就足以证明他确实有这打算。 “大赦天下,就定于廿三年正旦后。”秦王政看向不远处的李斯,“廷尉,此事就全权交由你处置。” “臣遵制!” 李斯同样抬手应下。 作为廷尉,律法这块都由他负责。 毕竟是专业对口,得心应手。 公孙劫则没着急退下,继续道:“今上已更名号,大雅之乐已不能彰显秦德。臣以为可令乐师谱曲《秦颂》,用于朝贺廷议。” “秦颂?” 公孙劫认真点头。 礼乐对国家而言很重要。 演变到后世那就是国歌。 浓缩了一个国家的精气神。 就好比唐朝最出名的莫过于秦王破阵乐,此曲一出就犹如神助,甚至可以说变相的为唐朝续了十余年的命。 凡大邦,必有大乐! 这年头的大雅之乐相传是周公所作,在各国流传甚广。像秦国若是演奏,将动用数百名乐师。各种乐器应有尽有,像鼓、瑟、琴、筑、笙、钟、磬、缶…… 雅乐宏伟庄严。 更能彰显出大国威严。 像寻常小国压根玩不转。 光是这数百名乐师从何而来?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