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最让他欣慰的是小儿子王念祖,才十二岁,在少帅办的新式学堂里读书,算数顶呱呱,前阵子还在全东北的比赛里拿了二等奖,奖状贴在家里土墙最显眼的地方。 先生都说,这孩子是块读理工科的料。 “念祖,好好念!爹就是砸锅卖铁,也供你读出个名堂!” 这是他心里最坚定的念头。 有地,有盼头,儿子有前途,这日子,就像这工地上立起来的一根根电线杆,扎实,透亮! ———————————— 哈尔滨城东,新建的“东北第三机械厂”厂房内,机器的轰鸣声震耳欲聋。 巨大的龙门刨床前,一个身影正全神贯注地调整着刀具。 他叫赵大刚,原是抚顺煤矿的挖煤工,如今是这里技术最好的三级工。 两年前,少帅整顿矿务,他被分流出来,参加了速成技术培训。 凭着肯钻研的劲头,他很快掌握了看图纸、操作机床的本事。 如今,他手下带着五个徒弟,每个月领的工钱,是过去下井时的三倍还多。 工间休息的哨声响起,徒弟们围过来。 “师傅,歇会儿,喝口水。” 赵大刚用棉纱擦着手上的油污,目光却还停留在正在加工的巨大炮塔座圈毛坯上。 “你们先去吧,我把这刀再紧一紧,下午要赶进度。” “师傅,您也太拼了。” “拼?” 赵大刚笑了笑,指着厂房高处悬挂的横幅——“为东北强盛而工作” “看看这标语!少帅花大价钱从美国买来这些机器,不是让咱们磨洋工的!早一天造出咱们自己的大炮,咱们的兵娃子在前线就少流一滴血!” 他想起两年前,在井下暗无天日,随时可能被瓦斯、塌方夺去性命,挣的钱却勉强糊口。 现在,车间里虽然嘈杂,但明亮、安全,干活有章程,吃饭有食堂,受伤有医务室。 最重要的是,他感觉自己造出的每一个零件,都是在为家乡垒砌一道坚固的墙。 厂里最近还在推行“生产股”,说是干得好,年底还能分红利。 赵大刚不懂那么多大道理,但他知道,少帅是真心实意为他们这些卖力气的人着想。 他把大部分工钱都寄回了老家,让爹娘翻修了房子,给弟弟妹妹交了学费。 “等这批活儿干完,俺也把媳妇孩子接来城里。” 他看着窗外逐渐成型的厂区,心里充满了希望。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