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专家语速有些快,旁边的翻译员有些跟不上技术术语的节奏,偶尔会出现卡顿。 张夏生等人听得微微皱眉,努力捕捉着翻译的每一句话。赵四却听得毫无障碍,甚至能敏锐察觉到翻译偶尔的误差。 当伊万诺夫讲到大型工件装配的应力释放与精度保持关系时,翻译卡在了热时效和振动时效的处理工艺对比上。 伊万诺夫重复了一遍,显得有些不满。 赵四见状,举了下手,用流利的俄语清晰地说道:“伊万诺夫同志,您刚才是在比较热时效处理与振动时效处理在消除大型焊接件内应力方面的优劣,以及应用场景选择的关键参数吧?” 整个教室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惊讶地看向赵四。 伊万诺夫更是眼前一亮,惊喜地看向他:“是的!这位同志,你懂俄语?你的理解得很准确!” 赵四谦虚地点点头:“学过一些。您刚才提到振动时效的效率和成本优势,特别是在处理超长床身时,其效果稳定性对激振器频率和点位选择要求极高,这是否是其推广的主要难点?” “完全正确!”伊万诺夫显得十分兴奋,仿佛找到了知音,立刻抛开翻译,直接用俄语和赵四深入交流起来,两人就振动时效的工艺细节、参数优化甚至前沿探索讨论了近十分钟,听得其他学员目瞪口呆。 张夏生脸上的倨傲变成了错愕,李向阳则冲赵四暗暗竖了下大拇指。 下午是局里刘总工的《机械设计基础》。 刘总讲课深入浅出,喜欢提问。讲到高精度主轴的回转精度与轴承预紧力关系时,他提了个问题:“谁能从材料热膨胀系数和装配工艺的角度,谈谈如何保证主轴在温升后仍保持理想的预紧状态?” 这个问题涉及材料学、力学和精密装配,很有深度。学员们都在沉思。 张夏生率先举手,回答了一套标准理论公式,但略显纸上谈兵。 刘总工不置可否,目光扫视。 赵四想起系统图纸里关于高精度磨床主轴组的详细工艺说明,结合自己的实操经验,开口道:“刘总工,我认为除了理论计算,还需重点考虑轴承内外圈的配合公差选择。 “在装配时采用定向装配法,将轴承内圈径向跳动最大点与轴颈最小点对齐,外圈最大点与壳体孔最小点对齐,能有效补偿误差。” “同时,润滑脂的填充量和粘度选择对温升后的预紧力变化影响也很大,需要根据工况精细化选择。” 刘总眼中闪过一丝赞赏:“说得好!结合实际装配工艺和润滑因素,这才是真正搞设计该有的思路!你是哪个厂的?叫什么名字?”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