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赵官家的意外发现-《回到宋朝当暴君》
            
            
            
                
    第(1/3)页
    七月底到八月初的这段时间,赵官家,以及东府宰执们,都热切地关注着买田、租田一事。
    到了八月初的时候,几乎每天都有新的汇报到京师来。
    各地卖田的越来越多。
    而农政司也间隔几日便将租田的情况呈报上去。
    不少从河东、河北流亡下来的流民甚至都领到了田。
    有人感慨,京畿路的治安,似乎也在有所改善。
    一时间,不少百姓都在称赞赵官家圣明。
    八月初三,初秋的傍晚,暑气慢慢沉下去,已经不再似盛夏时那般酷热。
    汴河的河水在落日的映照下,泛着柔和的光泽。
    赵宁一身便装,从汴河桥上走过。
    河中商船络绎不绝,从南方运来的货品琳琅满目。
    有从东南两浙路运来的丝绸,还有荆湖路沿江南下后,进入运河,抵达汴京的荆湖大米。
    齐鲁之地麻桑也有不少。
    另外,还有一些官船,上面的货物都被隐蔽起来。
    其中有不少是从河北、京东东路运过来的铁,它们是要被运到军器监制作武器的。
    不远处的渡口,许多人正在卸货。
    赵宁走着走着,就走到了大相国寺附近。
    大相国寺附近的夜市似乎快要开始了,许多小商贩在那里摆摊,周围的民众也明显在增多。
    赵宁都定期出来走走看看,甚至还会去米铺、酒肆买点日常小东西,主要是了解了解价格。
    民生无小事,现在东京的粮价依然很高。
    赵佶时代的印大钱,还有前三次的宋金之战带来的后果,还没有消除,又逢现在河北、河东赈灾、打仗,东南相当一部分粮食再往那里抽调。
    民生很难。
    赵宁走访了几家,果然,粮价依然在两贯每石居高不下。
    朝廷不是从京畿路各地收上来400万石粮税么?
    拨300万石下去,平稳粮价,从哪里收的,就流入到当地,去平稳粮价。
    这相当于从地主老爷的粮仓里把粮食拉出来,投放到各地去降低粮价。
    对,就这么干!
    赵宁走着走着,已经到了外城,他问荆超:“我们到何处了?”
    “官人,这里是武成王庙附近。”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