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章 黄宗羲定律-《回到宋朝当暴君》
            
            
            
                
    第(1/3)页
    说到加派,这是古代收税的常规操作。
    毕竟古代的农税,是直接收取粮食。
    收取粮食,运输粮食,就需要人,运输队需要吃饭。
    而运输队所消耗的,古代朝廷可不承担,都是百姓承担。
    这就是传说中的耗羡。
    可以这么说,古代的几乎所有改革,都是围绕着税制在改。
    因为税制关乎朝廷生死存亡。
    而往往每一次改革,都伴随着百姓负担的加重。
    以至于明朝著名学者黄宗羲提出了“积累莫返之害”的概念。
    后代历史学者为黄宗羲的这个概念另外取了一个名字:黄宗羲定律。
    黄宗羲定律的核心要点就是:农民负担在下降一段时间后涨到一个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准,走向原先改革目的反面。
    无论是唐朝的两税法,还是明朝的一条鞭法,还是清代的“摊丁入亩”,在出现短暂的税收减轻后,又加重。
    其根本原因是,古代改革的时候,将多重杂税合二为一,利于衡量、标准化,减少中间官吏贪墨的空间。
    例如将人头税归入田产里的摊丁入亩。
    等过一段时间,人们就忘了,自己每年交的税已经包括了人头税了。
    而这个时候,统治者告诉民众,需要加派,需要横征,不是没有人头税吗?就加人头税吧。
    这就是黄宗羲定律。
    这个定律在大宋朝的一百多年,阶段性上演。
    和买、和籴,原本是朝廷战争的时候,出钱向民众购买粮食,以备军需。
    久而久之,就变成了民众必须交的一部分。
    就如现在,王麻子带的人来收的,除了正税,还有和买、和籴。
    可是,百姓即便交了和买、和籴,等朝廷没粮食了,税目也都收完了,朝廷还是会用钱低价购买粮食,这依然是和买、和籴。
    相当于过去的和买、和籴是直接强加的税。
    在这样的基础上,耗羡也是大头。
    李保正赶紧过去打圆场,说道:“都是父老乡亲的,先欠着,这田里的粮食不还没有收完吗,等过些天再补上。”
    那个收税的也没有强加。
    让那个农民把这些粮食弄到集中地去称重。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