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后面还没有跟上来的也立刻选择了迂回。 若不是他们的阵型呈现修长的羽翼状,根本无法快速迂回,死的必然更多。 经历了七十几骑的坠亡,拐子马才在惊恐中狼狈狂奔而走,撤出宋军活力的范围。 两支拐子马,一共四千多骑兵,还没有动手,就已经死了两百多骑。 在过去的时代,想要杀死两百多骑拐子马,得看在什么场合。 如果是落单的两百多骑,己方兵力充足,可以搏杀一段时间杀死对方。 毕竟两百多骑,已经能相互配合,形成可怕的冲击,甚至游斗和突击。 但刚才呢? 刚才杀死那两百多骑,几乎没有出动宋军的士兵,时间短得几乎超出了这个时代的人的认知。 这足以给金人造成认知上的毁灭性打击。 当然,这种短时间内能杀死这么多骑兵,并不是普遍性战术原理。 什么叫普遍性战术原理? 顾名思义就是可以随时复刻的。 例如拐子马袭扰侧翼,从侧面击溃敌人军阵,这种战术是可以复制的。 条件是训练好骑兵战术,出动相应数量的骑兵,寻找敌人侧翼的薄弱点,不断、反复袭扰。 这种可复刻的战术,意味着能在军中扩大化,训练出大军团。 将军们看的是冲锋陷阵,元帅们可能更看重战术的可复刻性,规模化效应,也就是普遍性战术原理。 而刚才那种轰杀拐子马之所以是非普遍性战术原理,是因为宋军是被动的一方。 是拐子马主动靠近宋军,宋军击杀。 当拐子马不靠近宋军的时候,宋军无法用此战术完成击杀。 而拐子马是否靠近宋军这个行为的主动权,不掌握在宋军手里。 即宋军主将无法主动施展此战术,所以无法复刻。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