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突厥靠月饼隐蔽的传话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此后,吃月饼成为每年的习俗。 众大臣皆是准备好在家中与家人过中秋,没想到却是收到皇上之令,须到宫中新建成的聚义广场,要与皇上共赏月。错愕之间,均想到皇上此举乃是有拉拢亲近之意。没想到的是,皇上竟然搞出如此阵仗,在传统之中又加上以物祝词,单是壮观的五彩天灯,也让大臣们眼前一亮。 喝过美酒,吃过螃蟹,大臣们更觉舒爽。几位尚书聚在一桌之上,崔慕白轻轻抹嘴道:“此次中秋,当真是别开生面。只怕,传出民间,下一年的景致便是以此为例。” 杨子荣微笑道:“那是。年年中秋,均无新意。皇上此次一开先例,民间那有不模仿。” “这样岂不更好?!”钱学谦插嘴道,“民间少娱乐,多点习俗新意,也算是我朝之特色。咦,这月饼的味道怎么跟以前不一样。”说着,钱学谦突然拿着手中的月饼惊叫起来。 众人听得钱学谦之言,顿 自己面前地月饼,好像与之前没有什么不同。却都口中,均觉一阵甜入心肺的甜味从口腔直通肺腑。又是一阵的轻嚼,入口即酥,较之以前的厚硬显得极为软绵。不由啧啧一阵称奇。 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地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地“太师饼”,此乃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地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地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玄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 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 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还记述了明代北京中秋制作月饼的盛况:坊民皆“造月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 隔着一张桌子,崇祯远远的看得大臣们的骚动,不由暗道,小样的。朕改进的莲蓉月饼如何?要是时间与条件允许,朕还想研究出蛋黄莲蓉月饼呢。 原来,崇祯瞅着中秋将近,便琢磨着举行一场与臣同乐的中秋赏月宴会。月饼、点灯笼必不可少。 而现代的张扬又是十分喜爱月饼,便指点宫中大厨改进月饼,没想到竟然一下子做了出来。而南京城中新开张的华夏食品坊出售的正是改进后的月饼,而东家则是崇祯。这可是独一家的买卖,加上精美的木盒包装,想不热销都不行。搞得皇后周笑骂他是与民争利。 等得戌正时刻,崇祯高声道:“宴会至此结束,众卿家也该回去与家人共赏明月了。为表示朕之心意,便送与每位卿家一盒月饼。” 于是,宫女将一盒盒包装精美的月饼与众位大臣。 看着薄薄的木盒之上雕刻的精美图画,年纪轻眼神好的大臣一眼就认出那是那嫦娥奔月图。有的大众大臣拿着沉甸甸的月饼,心中皆泛起感激之意,皇上想得太周到了。 众大臣各自回到家中,才现皇上所送的月饼与自家从华夏食品坊二十两银子买回来的并无不同,就连包装的木盒也一模一样,只是多了一行小字“千里共婵娟。崇祯赠予十七年八月十五”。 难道自家买回来的月饼是产于皇宫大内? 踏着月光,崇祯与周妤轻轻的散步于后花园之中,尔后坐于凉亭之内,银白的月光将两人浓浓的包围。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