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勇义铸碧血 第二百四十六章、专说春节-《碧血大明》


    第(2/3)页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清代顾禄《清嘉录》云:“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爆绣。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又说:“今之路头。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谓五路。当是东西南北中耳。”上海旧历年有抢路头地习俗。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财神。初五日俗传是财神诞辰。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

    正月初五里要送穷。

    送穷是中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其意就是祭送穷鬼(穷神)。

    穷鬼,又称“穷子”。据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引《文宗备问》记载,“:顼高辛时,宫中生一子,不着完衣,宫中号称穷子。其后正月晦死,宫中葬之,相谓曰‘今日送穷子”。相传穷鬼乃:顼之子。他身材羸弱矮小,性喜穿破衣烂衫,喝稀饭。即使将新衣服给他,他也扯破或用火烧出洞以后才穿,因此“宫中号为穷子”。这一天各家用纸造妇人,称为“扫晴娘”“五穷妇”“五穷娘”,身背纸袋,将屋内秽土扫到袋内,送门外燃炮炸之。这一习俗又称为“送穷土”“送穷媳妇出门”。陕西韩城一带,破五这一天忌出门,而且要将鲜肉放在锅中炙烤,还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声,认为这样可以崩除穷气,求得财运。此外旧时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别饱,俗称“填穷坑”。民间广泛流行的送穷习俗,反映了中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

    很快到了正月初七这天。正月初七是人日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

    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

    ,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上。此外还有登高赋诗地习俗。唐代之后,更重视这个节日。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偻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

    民间此日要吃春饼卷“盒子菜”(一种熟肉食品),并在庭院摊煎饼,“熏天”。

    吃七宝羹,用七种菜做成地羹,在人日的时候食用,以此来取吉兆,并说此物可以除去邪气、医治百病。各地物产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别。广东潮用芥菜、芥兰、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客家人用芹菜、蒜、葱、芫茜、韭菜加鱼、肉等;台湾、福建用菠菜、芹菜、葱蒜、韭菜、芥菜、荠菜、白菜等。其中芹菜和葱兆聪明,蒜兆精于算计,芥菜令人长寿,如此种种。

    在美丽的山东半岛,正月初七这天还要“送火神”,孩子们选一根两米左右的木棒,用麦秸将其绑住,这就是所说地“火神”。黄昏时分,在家门口点着“火神”的一端,孩子们抱着“火神”地另一端跑向离家较远地地方,直到燃烧殆尽为止。这个活动寓意于将“火神”送出家门,一年之内家里没有火灾,平平安安。

    正月初八这天,传说初八是谷子地生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