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 大势流转-《全真小道童开局》
            
            
            
                
    第(2/3)页
    而今也只是一个过渡期而已。
    虽然大多世家子弟,都有自家传承,可多数也是信奉: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是不是跟后世的打工人很像?
    宋朝之前,大家就是这么个观念。
    所以读书人卖老板,换老大,那是常有的事。
    如此,才突出那些忠臣,尤为可贵。
    而今的情况便是如此,当他们发现刘协这个老大不靠谱之时……
    “此事……就此作罢,时间也不早了,诸位衙署之中,应当有不少政务积压,还是速速解决为好,莫要坏了政事……”
    丘志清不会在这种事情上,多说什么。
    要说诛九族之类的,在座的诸位,包括站着的那位。
    都应该比他更有危感才对。
    只能说,十四岁的小孩,不管他如何表现的成熟,正在长身体的时候,多多少少,也会再长出一些反骨来,不足为奇。
    倒是士孙瑞,王允,杨彪等人。
    对这种事情,比较上心。
    诛九族啊,好可怕!
    他们这种郡望,每家动辄成百上千人,随便杀一家,都是血流成河的大事……
    “既然诸位都在,那就议一议今年的秋闱吧,诸位同僚,诸位将军,拿出一个议案,毕竟,官员和军队,都需要补充一些新鲜血液不是……”
    刘虞感激的看了丘志清一眼。
    感谢他的解围,毕竟,怎么说,他还是大宗正。
    皇帝这么不靠谱,他这个长辈,多少有些责任。
    当今有实权的几个宗室子弟中,除了陈王刘宠,也就刘虞的血缘关系比较近,祖上都是刘秀的后代。
    而其他,像刘焉,刘表,刘备等人,高祖,就是景帝的关系,老远了。
    而今,刘宠不在长安,自然就数刘虞的辈分高。
    对于丘志清帮忙,维护汉室颜面的事情,刘虞默默记在心中。
    毕竟,要是汉室的大旗倒了,他们也不会有什么好日子过,这点,其实他们这些汉室宗亲,都看的清楚。
    不然刘表,刘焉他们,也不会据守地方。
    还不是想着,哪怕大汉倒了,自己不能重新一统。
    也可以割据一方,实在不行,也可以以此为筹码,谋个前程。
    既然谈到了新的科举方案,那大家就有话要说了,主要是军队,和政府双方,对人才的需求不同,因此,对于科目的考核自然也不同。
    自然而然的,便需要分科。
    作为吏部老大,将近百岁的张懿表示,他这次需要大量官员。
    幽州,司隶,凉州,南阳,豫州,汉中等地,都需要新官员填充。
    这位作为丘志清的老上司,已经是第二次告老被拉出来了。
    第一次是回家养病,继任者董卓。
    而后董卓去平叛了,又把他拉了出来。
    结果差点被南匈奴给扬了,又被刘宏给撸了,不过理由是告老还乡,一应致仕应有的待遇都没有,继任者丁原。
    当然了,丁原只是暂代并州刺史,后来还是董卓拿到了并州牧。
    丘志清控制长安朝廷之后,苦于自己人才不足。
    又不敢随意提拔,加上吏部老大比较敏感。
    他在政事堂,占了两个名额,六部两个,督察员是郑岩,为了缓和一下矛盾,便退出了和自己有过长期合作的张懿。
    虽然他经常叫着老了,可其实也就刚一百出头。
    身子硬朗,在丘志清看来,还能干个二三十年。
    反正地仙界中,正常人活个一百五六都可以,懂得养生的,随随便便就一百七八了。
    张懿也还算年轻。
    同时,他们也对这次秋闱势在必得,如果他们再不努力,将来大汉的官场,很有可能被并州那帮人统治。
    这点,从并州那边开始的教育普及便知道。
    王允也是并州人,他对这点,其实是比较乐见其成的。
    在先天上,他们太原王家,就比较有优势。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