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近午时,内阁值房。 张居正面色阴沉地望向在常朝上甩锅的左都御史陈瓒与大理寺卿严清。 “怎么?要不我亲往山西蒲州调查,每日呈递内阁的奏疏由你们来批复?” 张居正对二人在常朝上的表现甚是不满。 严清连忙躬身拱手,道:“是下官无能!” 陈瓒则是挺起胸膛,直视张居正犀利的眼神。 “阁老,都察院不是不敢查,下官也绝非推卸责任,只是此事涉及内阁阁臣,在民间也已闹得沸沸扬扬,下官实在不知该如何查?烦请阁老明示!” “若二位阁老不能总领此事,希望能承诺一句‘一查到底,绝不姑息’,如此,下官拼了这条老命,也会将此事调查清楚!” “若是雷声大雨点小的查法,下官建议阁老总领此事,命厂卫去查,不然日后都察院在朝堂将再无公信力!” 陈瓒直接将话挑明了。 都察院有纠察百官之责,要查就必须真查,若走个过场,绝对会被百姓骂死。 造假挨骂干脏活,那是厂卫的职责。 陈瓒非常清楚此事可能造成的恶劣影响。 他不愿都察院受污,不愿自己被百姓臭骂,甚至致仕后被人扒了祖坟,故而请张居正明示。 张居正微微皱眉。 他正是因还未想好要如何查,才想着先依照常例调查。 但没想到陈瓒根本不接受。 他也想痛快地道一声:一查到底,绝不姑息! 因为以张王两大家族为代表的晋商,已操控了蒙明边境的粮食、布匹、铁器等贸易,若任其发展,后患无穷。 但是从目前的大局考虑。 若真将晋籍官商勾结之事彻底翻出来,新政受阻,朝堂可能会爆发党争,北境可能也会生出战事。 有利有弊,难以抉择。 张居正望向吕调阳。 吕调阳缓了缓,道:“若利弊难料,我建议尽可能维持现状。” 张居正轻捋胡须,陷入深思。 作为柄国首辅,他的每一个决定都影响着大明朝的国运,不得不思虑再三。 谨慎再谨慎。 此刻,陈瓒和严清也都面色紧张。 接下来,大明北方是要掀起一阵狂风巨浪还只是微起波澜,全靠张居正的决定。 就在这时。 一名文吏在门口高声道:“阁老,翰林院编修沈念称有要事求见!” “进!”张居正说道。 相对于吕调阳的中庸,严清的无主见,陈瓒的固执与爱惜羽毛,他更喜欢沈念的直率与唯心论事。 很快,沈念快步走了进来。 “下官沈念,参见张阁老、吕阁老、陈总宪、严寺卿!”沈念非常有礼地拱手道。 “子珩,先将其余事情放置一边,你觉得应如何处理吏科给事中姚斌弹劾之事?”张居正问道。 他以为沈念的要事,定然是与日讲或起居注有关,故而让其先放置一旁。 “此非朝堂,唯心而论!”张居正又补充道,他很期待沈念能给出一个能令他快速抉择的建议。 沈念微微拱手道:“阁老,下官前来汇禀的,正是此事。” 顿时,大家都看向沈念。 大明的官员们向来都是事不关己,绝不多言。 此等棘手之事,别人躲避还唯恐不及,像沈念这种向上凑的,甚是少见。 “下官以为,此事若查,便不能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必须一查到底!”沈念沉声说道。 张居正对沈念这个回答并不感到意外。 他在三十五岁前遇到这种事情,答案定然也是如沈念这般。 他好奇的是沈念的理由。 沈念接着道:“下官如此讲,缘由有三。” “其一,为天下民心。” “晋官晋商勾结,操控边政、倚公肥私,疯狂敛财,早已不是秘密。京师百姓议论纷纷,几乎都在言晋官晋商之霸道跋扈,利用职权谋利欺人。朝廷若审查之后,只是抓几个小鱼小虾充数,实乃欺民之举,将引来大量民怨,故而必须彻查,给出一个令天下百姓满意的交待。” “其二,为当下新政。” “拖欠田赋、瞒田匿产者,多是官商巨贾,晋商首当其冲。朝廷若能狠下心来对张王两大家族动手,清查违法霸权之举,定能震慑天下,更易新政展开。” “其三,为大明江山。” 第(1/3)页